振在中间的成语(共76个)
摛翰振藻
成语解释:摛:发抒;翰:毛笔;藻:文采。
施展文才,铺陈辞藻。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・丘巨源传》:“普唤文士,黄门中书,靡不毕集,摛翰振藻,非为乏人。”
玉振金声
成语解释:喻文章道德之盛。
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徐勉传》:“网罗经诰,玉振金声,义贯幽微,理入神契。”唐˙杨炯《从弟去溢墓志铭》:“至如白雪回光,清风度曲,崔亭伯真龙之气,扬子云吐凤之才,莫不玉振金声,笔有余力。”
声振寰宇
成语解释:寰宇:天下。
形容声威极盛。成语出处:《南史・梁本纪论》:“介胄仁义,折冲尊俎,声振寰宇,泽流遐裔。”
扬葩振藻
成语解释:葩:华美;藻:文采。
形容文章写得华丽多采。成语出处:《北史・文苑传序》:“汉自孝武之后,雅尚斯文,扬葩振藻者如林,而二马、王、扬为之杰。东京之朝,兹道愈扇,咀徵含商者成市,而班、傅、张、蔡为之雄。”
声振林木
成语解释: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郑 列御寇《列子・汤问》:“饯于郊衢,抚节悲歌,声振林木,响遏行云。”
弹冠振衣
成语解释:整洁衣冠。语本《楚辞·渔父》:“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
”后多以喻将欲出仕。成语出处:语出《楚辞・渔父》:“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”
弹冠振衿
成语解释:见“弹冠振衣。”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楚辞・渔父》:“新沐者必弹冠,新浴者必振衣。”
顿纲振纪
成语解释:整顿朝纲,重振法纪。
成语出处:《资治通鉴・周显王四十八年》:“夫贤者,其德足以敦化正俗,其才足以顿纲振纪。”胡三省注:“顿,谓整顿。”
发聋振聩
成语解释:声音很大;使耳聋的也能听到。发:开启;振:振动;聩:耳聋。
比喻言论文章等唤醒麻木糊涂的;给人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。成语出处:清・蕊珠旧史《京尘杂录・厂年玉笋志》:“如洛钟之应铜山,蒲牢夜半鸣,足以发聋振聩。”
发蒙振落
成语解释:蒙:遮盖,指物品上的罩物;振:摇动。
把蒙在物体上的东西揭掉,把将要落的树叶摘下来。比喻事情很容易做到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汲郑列传》:“好直谏,守节死义,难惑以非。至如说丞相弘,如发蒙振落耳。”
发蒙振聩
成语解释:声音很大,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。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麻木的人。
成语出处:清・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44回:“先生,你这一番议论,真可谓之发蒙振聩。”
振振有词
成语解释:理直气壮的样子。形容自以为理由很充分;说个不休。
成语出处:清・梁启超《关税权问题》:“今者外人之以排外相诬者,既振振有词,其乌可更为无谋之举,以授之口实也。”
重振旗鼓
成语解释:见“重整旗鼓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湘灵子《轩亭冤・惊梦》:“侬欲重振旗鼓,烦你拟篇男女平权文劝戒女子。”
振振有辞
成语解释:振振:理直气壮的样子。
形容自以为理由充分,说个没完。成语出处:巴金《探索集・究竟属于谁?》:“这些人振振有辞、洋洋得意,经常发号施令,在大小会上点名训人。”
威振天下
成语解释:威:威名。
威力和名望使天下人拜服。成语出处:汉・荀悦《汉纪・元帝纪》:“今延寿汤所诛,威振天下,虽易之折售,诗之雷霆,不能及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