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
在中间的成语(共39个)

  • 定国

    ān bāng dìng guó

    成语解释:邦:古代诸侯的封国;后泛指国家。
    定:使安定。
    使国家安定、巩固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衣袄车》第一折:“老将军无阵云收,若题着安邦定国,受赏封侯。”

  • 论道

    jīng bāng lùn dào

    成语解释:指治理国家,谈论治国之道。比喻位居高层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隋书・李穆传》:“臣日薄桑榆,位高轩冕,经邦论道,自顾缺然。”

  • 治国

    ān bāng zhì guó

    成语解释:使国家安定太平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无名氏《伐晋兴齐》:“荐贤举善是吾心,安邦治国访知音。”

  • 民为

    mín wéi bāng běn

    成语解释:邦:国家。
    人民是立国之本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五子之歌》:“皇祖有训,民可近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

  • 一言兴,一言丧

    yī yán xīng bāng , yī yán sàng bāng

    成语解释:邦:国家。
    指关键时刻一句话可以关系到国家的兴或亡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:“一言而兴邦,有诸?……一言而丧邦,有诸?”

  • 人亡

    rén wáng bāng cuì

    成语解释:《诗·大雅·瞻卬》:“人之云亡,邦国殄瘁。
    ”毛传:“殄,尽;瘁,病也。
    ”郑玄笺:“贤人皆言奔亡,则天下邦国,将尽困穷。
    ”后因以“人亡邦瘁”谓贤者不在位,国家因而衰败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瞻卬》:“人之云亡,邦国殄瘁。”毛传:“殄,尽;瘁,病也。”郑玄笺:“贤人皆言奔亡,则天下邦国,将尽困穷。”

  • 民为本,本固

    mín wéi bāng běn , běn gù bāng níng

    成语解释:邦:国家。
   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,只有根本稳固,国家才能安宁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五子之歌》:皇祖有训,民可近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

  • 人之云亡,国殄瘁

    rén zhī yún wáng , bāng guó tiǎn cuì

    成语解释:人:贤人;云:助词;亡:失去;殄瘁:病困。
    贤人死亡了,国事危殆。旧时用来怀念那些身系国家安危的贤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瞻仰》:人之云亡,邦国殄瘁。

  • 民惟

    mín wéi bāng běn

    成语解释:惟:乃,是;邦:国家。
    人民是立国之本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五子之歌》:“皇祖有训,民可近不可下。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

  • 立事

    xīng bāng lì shì

    成语解释:邦:国家。
    振兴国家,成就事业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四十三回:寻章摘句,世之腐儒也,何能兴邦立事?

  • 本固

    běn gù bāng níng

    成语解释:指人民安居乐业则国家太平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书・五子之歌》:“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”孔传:“言人君当固民以安国。”

  • 敦睦

    dūn mù bāng jiāo

    成语解释:敦睦:亲厚和睦;邦:泛指国家。
    形容促使国家之间的关系亲厚和睦。

    成语出处:鲁迅《“立此存照”(七)》:“但就大体而言,是极有益于敦睦邦交的。”

  • 兵为

    bīng wéi bāng hàn

    成语解释:兵:军队;邦:国家;捍:捍卫。
    军队是国家的保障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刘亚《将略要论》:兵为邦捍,国家之威望,将吏之用权,民间之保护,皆借于兵。

  • 纬国

    jīng bāng wěi guó

    成语解释:经、纬:本指丝织物的纵线和横线,引申为治理、规划。
    邦:国家。
    指治理国家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李世民《授长孙无忌司徒诏》:“是以经邦纬国必俟萧曹之勋,燮理阴阳允归锺华之望。”

  • 问俗

    rù bāng wèn sú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入国问俗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叶圣陶《席间》:“‘入邦问俗,古之道也。’主人唱着古人的调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