者在中间的成语(共205个)
智者见智,仁者见仁
成语解释:指对待同一问题,其见解因人而异,各有道理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易・系辞上》:“仁者见之谓之仁,智者见之谓之智。”
得人者昌,失人者亡
成语解释:人:指人心。
得人心的就能兴隆,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。成语出处:唐・李观《项籍故里碑铭序》:“至如谋于汉者,昔其臣也,公实弃之;兵于汉者,亦其将也,公不庸之。故曰:‘得人者昌,失人者亡。’”
行百里者半于九十
成语解释:走一百里路,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。比喻做事越是接近成功越要认真对待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秦策五》:“诗云:'行百里者半于九十',此言末路之难也。”
言者谆谆,听者藐藐
成语解释:谆谆:教诲不倦的样子;藐藐:疏远的样子。
说的人很诚恳,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。形容徒费口舌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抑》:“诲尔谆谆,听我藐藐。”
愚者千虑,亦有一得
成语解释:指愚钝人的许多思虑中总会有一些可取之处。常以谦指己见。
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韩信传》:“广武君曰:‘臣闻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;愚者千虑,亦有一得。’”
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
成语解释: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,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闻智者千虑,必有一失;愚者千虑,必有一得。”
成者为王,败者为贼
成语解释:成:完功,成就;贼:盗贼。
指成功了就可以称王,失败了就被称为盗贼。成语出处:鲁迅《华盖集续编・谈皇帝》:“君民本是同一民族,乱世时,‘成者为王,败者为贼’,平常是一个照例做皇帝,许多个照例做平民。”
二者必取其一
成语解释:只能在两者中选择其中的一种。
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》:“两种方针:放还是收呢?二者必取其一。”
耕者让畔,讼者让田
成语解释:畔:田界。
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让给对方,有纠纷的给对方让田。形容礼让已成为社会风气。成语出处:清・汪琬《新修至德庙碑》:“古者政化之成也,则公卿让于朝,士庶人让于都,于鄙,耕者让畔,讼者让田。”
耕者让畔,行者让路
成语解释:畔:田界。
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让给对方,走路的人让开路给对方行走。形容礼让已成为社会风气。成语出处:《孔子家语・好生》:“入其境,则耕者让畔,行者让路。”
好船者溺,好骑者堕
成语解释:好:喜爱;溺:淹没。
喜欢乘船的人往往会淹死,善于骑马的人往往会摔伤。比喻擅长某一技能的人,往往容易疏忽大意,反而遭到意外的失败。成语出处:汉・袁康《越绝书・外传记吴王占梦》:“悲哉,夫好船者溺,好骑者堕,君子各以所好为祸。”
如饮水者,冷热自知
成语解释:指自己直接经历的事,自己最了解。
成语出处:唐・善无畏《大日经疏》第12卷:“如饮水者,冷热自知。”
失败者成功之母
成语解释:母:先导,根源。
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。指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就能取得胜利。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实践论》:“所谓‘失败者成功之母’,‘吃一堑,长一智’,就是这个道理。”
顺天者逸,逆天者劳
成语解释:顺:顺从;逸:安逸;逆:违背。
顺从天理的能够得到安逸,违背天理的就会遭受劳苦。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37回:“岂不闻‘顺天者逸,逆天者劳’,‘数之所在,理不得而夺之;命之所在,人不得而强之’乎?”
顺德者吉,逆天者凶
成语解释:顺:依顺;吉:吉利;逆:违逆;凶:不幸。
符合道德的就可得到吉利,违背天意的必定遭受灾祸。成语出处:元・杨梓《豫让吞炭》第四折:“你道顺德者吉,逆天者凶,我怎肯二意三心,背义忘恩,有始无终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