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竿

竿在中间的成语(共38个)

  • 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

    bǎi chǐ gān tóu , gèng jìn yī bù

    成语解释:佛家语,比喻道行、造诣虽深,仍需修炼提高。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,但不能满足,还要进一步努力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答陈同甫书》:“但鄙意更欲贤者百丈竿头进取一步,将来不作三代以下人物。”

  • 竿见影

    lì gān jiàn yǐng

    成语解释:立起竿子马上就可以见到竿的影子。比喻立见功效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参同契考异》中篇:“立竿见影,呼谷传响,岂不灵哉!”

  • 竿而起

    jiē gān ér qǐ

    成语解释:揭:举;竿:竹竿;指旗帜。
    揭竿为旗;奋起反抗。泛指人民起义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贾谊《过秦论》:“将数百之众,转而攻秦,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

  • 竿子打不着

    bā gān zi dǎ bù zháo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远得不沾边。

    成语出处:母国政《飘飞的大雪》:“现在有些人,千方百计地寻找在国外八竿子打不着的亲友,想方设法要出去。”

  • 一竹竿打到底

    yī zhú gān dǎ dào dǐ

    成语解释:指一次就做成功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45回:“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给王押司,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,不想半路相抛。”

  • 竿子捅到底

    yī gān zǐ tǒng dào dǐ

    成语解释:指一步到位。

    成语出处:姚雪垠《李自成》第一卷第29章:“这篇文章好就好在一竿子捅到底,骂到了皇帝头上。”

  • 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

    zhǎn mù wéi bīng , jiē gān wéi qí

    成语解释:兵:兵器;揭:举。
    砍来木棍当兵器,举起竹竿当旗帜。比喻武装起义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贾谊《过秦论上》:“将数百之众,转而攻秦,斩木为兵,揭竿为旗。”

  • 百尺竿

    bǎi chǐ gān tóu

    成语解释: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。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,或学问、事业有很高的成就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吴融《商人》诗:“百尺竿头五两斜,此生何处不为家。”

  • 百丈竿

    bǎi zhàng gān tóu

    成语解释:佛教语,百丈高的竿子,比喻道行达到很高境界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释道原《景德传灯录・景岑禅师》:“百丈竿头须进步,十方世界是全身。”

  • 竿四起

    jiē gān sì qǐ

    成语解释:揭:举;竿:竹竿,指旗帜。
    举起竹竿当旗帜。借指武装起义。

    成语出处:李大钊《国情》:“然历代君人为人之君者,必以省刑罚、薄税敛为戒,其民始相安于无事,否则揭竿四起矣。”

  • 竿

    jiē gān qǐ
  • 一竹竿到底

    yī zhú gān dào dǐ
  • 苞苴竿

    bāo jū gān dú

    成语解释:苞苴:蒲包,指赠送的礼物,引申为贿赂;竿牍:竹简为书,指书信,这里特指请托信。
    指携着礼物带着书信,去探访人。指行贿请托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列御寇》:“小夫之知,不离苞苴竿牍。”

  • 竿风月

    yī gān fēng yuè

    成语解释:风月:清风明月,指美好的景色。
    比喻忘却世事,在清风明月的美景下行乐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陆游《鹊桥仙》词:一竿风月,一蓑烟雨,家在钓台西住。

  • 逢场竿

    féng chǎng gān mù

    成语解释:喻偶尔凑凑热闹的人。语本《五灯会元·南岳让禅师法嗣·江西马祖道一禅师》:“竿木随身,逢场作戏。
    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语出《五灯会元・南岳让禅师法嗣・江西马祖道一禅师》:“竿木随身,逢场作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