则在中间的成语(共136个)
- 深则厉,浅则揭- 成语解释:厉,以衣涉水。揭,撩衣渡水。全句是说渡深水时不脱衣服而过,渡浅水时则撩起衣服而过。比喻行动因时制宜,或见机行事的意思。省作“深厉浅揭”。 - 成语出处:诗经邶风匏有苦叶:“深则厉,浅则揭。” 
- 说大人则藐之- 成语解释:大人:大人物。 
 原指向大人物游说时,不能把他们的地位和权势放在眼里。后比喻敢于同权威名流争鸣辩论的精神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下》:说大人则藐之,勿视其巍巍然。 
- 思而不学则殆- 成语解释:殆:精神疲倦而无所得;思:思考。 
 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,就会使精神疲倦而无所得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为政》:学而不轴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 
- 名不正则言不顺- 成语解释:名:名分;顺:合理。 
 原指在名分上用词不当,言语就不能顺理成章。后多指说话要与自己的地位相称,否则道理上就讲不通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子路》:名不正则言不顺,言不顺则事不成。 
- 山有木工则度之- 成语解释:度:图谋。 
 山上有树木,工匠才能量材使用。比喻人有了德才,然后才有可能被人重用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隐公十一年》:周谚有之曰:‘山有木,工则度之;宾有礼,主则择之。 
- 上用目,则下饰观- 成语解释:在上边的能够明察,下边的伪装行为就会被发现。 - 成语出处:《韩非子・有度》:上用目,则下饰观;上用耳,则下饰声。 
- 水激则旱,矢激则远- 成语解释:水流矢飞,受阻则劲悍而去远。旱,通“悍”。比喻因祸致福。 
- 有则改之,无则嘉勉- 成语解释:指凡有缺点错误被人指出应该改过,没缺点、错误就用以勉励自己。 
- 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- 成语解释:匮:缺乏。 
 人民的生计在于勤劳,勤劳就不会缺少衣食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宣公十二年》:民生在勤,勤则不匮。 
- 生则同衾,死则同穴- 成语解释:衾:被子;穴:墓穴。 
 活着同盖一条被子,死了同葬一个墓穴。形容夫妇感情深厚。-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四折:不恋豪杰,不羡骄奢,自愿地生则同衾,死则同穴。 
- 时运则存,不用则亡- 成语解释:时:经常。 
 原指铁针要经常使用,不用就要生锈,成为没用的东西。后指技术、知识越用越熟练、丰富,不使用就要生疏、遗忘。- 成语出处:《荀子・赋篇》:功业甚博,不见贤良。时用则存,不用则亡。 
- 一再则宥,三则不赦- 成语解释:一再:第一、二次;宥:宽容。 
 第一、第二次可以宽容,再三违犯就不能赦免了。- 成语出处:《管子・立政》:一再则宥,三则不赦。 
- 月满则亏,水满则溢- 成语解释: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蚀,水满了就会溢出来。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。 - 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丰》:日中则昃,月盈则食。 
- 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- 成语解释:寡:少,薄弱。 
 没有不防备的地方,就没有不薄弱的地方。原指应重点设防,不宜分散兵力。后指不能面面俱到,要保证重点。- 成语出处:《孙子・虚实篇》:故备前则后寡,备后则前寡;备左则右寡,备右则左寡;无所不备,则无所不寡。 
- 用之为虎,不用则为鼠- 成语解释:被任用时,则威势如虎,不被任用时,则如鼠般隐伏起来。用来形容一个人能屈能伸的精神。 - 成语出处:文选东方朔答客难:“用之则为虎,不用则为鼠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