弃在中间的成语(共142个)
背信弃义
成语解释:背:违背。
信:信用;弃:丢弃;义:道义。
不讲信用。不讲道义也作“弃信忘义”。成语出处:《北史・周纪下・高祖武帝》:“背惠怒邻,弃信忘义。”
绝圣弃智
成语解释:圣、智:智慧,聪明。
弃绝聪明才智,返归天真纯朴。这是古代老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老子》:“绝圣弃智,民利百倍。”
出家弃俗
成语解释:弃:放弃;俗:尘俗。
弃舍俗家去做僧尼或道士。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62回:“我已出家弃俗,家中之事,公主自为主之,我何苦又去管他?”
抛妻弃孩
成语解释:抛:丢弃。
丢弃妻子儿女。形容逃难时的凄惨状况。成语出处:清・孔尚任《桃花扇・逃难》:“望烟尘一派,抛妻弃孩,团圆难再。”
含垢弃瑕
成语解释:包容污垢,不责过失。形容宽宏大度。
成语出处:唐・元稹《上门下裴相公书》:“况当今陛下在宥四海,与人为天,特降含垢弃瑕之书,且授随才任能之柄于阁下。”
取长弃短
成语解释:吸取长处抛弃短处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渔《闲情偶寄・结构》:“并前人已传之业,亦为取长弃短,别出瑕瑜,使人知所从违。”
如弃敝屣
成语解释:丢掉无用的东西,一点也不可惜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:“舜视弃天下,犹弃敝屣也。”
人弃我取
成语解释:别人抛弃的东西我拾起来。原指商人廉价收买滞销物品,待涨价卖出以获取厚利,后用来表示不跟别人争,仍然有好处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货殖列传》:“李克务尽地力,而白圭乐观时变,故人弃我取,人取我与。”
丢盔弃甲
成语解释:盔:作战时用的金属防护帽;甲:作战时穿的金属防护衣。
为了逃命;把盔和甲都丢掉了。形容打败仗时逃命的狼狈情形。成语出处:杜鹏程《在和平的日子里》第三章:“他在办公室里被各种意外情况搞得丢盔弃甲,狼狈不堪的样子。”
抛戈弃甲
成语解释:丢掉武器,扔掉铠甲。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。
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53回:“部下听得,一齐抛戈弃甲跪倒。”
自弃自暴
成语解释:指自甘堕落,不求进取。同“自暴自弃”。
成语出处:《朱子语类》卷一百四:“凡为血气所移者,皆是自弃自暴之人耳。”
至智弃智
成语解释:智慧达到极点,就可舍弃智慧不用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任数》:“至智弃智,至仁忘仁,至德不德,无言无思。”
食之无味,弃之可惜
成语解释:味:滋味。
吃起来没有滋味,丢掉它又可惜。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。成语出处:晋・司马彪《九州春秋》:“夫鸡肋,弃之如可惜,食之无所得,以比汉中,知王欲还也。”
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
成语解释: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,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。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,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楚・屈原《楚辞・卜居》:“世溷浊而不清,蝉翼为重,千钧为轻;黄钟毁弃,瓦釜雷鸣;谗人高张,贤士无名。”
食之无味,弃之不甘
成语解释:味:滋味。
吃起来没有滋味,丢掉它又可惜。形容东西无大用处但又舍不得抛弃。成语出处:鲁迅《书信集・致章廷谦》:“这一种杂志,大约小峰是食之无味,弃之不甘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