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在中间的成语(共561个)
众目睽睽
成语解释:大家的眼睛都睁得大大地注视着。睽睽:睁大眼睛注意看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郓州溪堂诗并序》:“新旧不相保持,万目睽睽,公于此时能安以治之。”
闭目塞听
成语解释:塞:堵塞。
闭上眼睛不看;堵住耳朵不听。形容对外界事物全不了解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王充《论衡・自纪》:“闭明塞聪,爱精自保。”
触目皆是
成语解释:触目:目光所及;皆:都。
眼睛所见到的都是。成语出处:鲁迅《华盖集续编・一点比喻》:“北京真是人海,情形可大不相同了,单是羊肉铺就触目皆是。”
触目惊心
成语解释:触目:眼睛看到;惊:震惊。
眼睛看到;内心感到吃惊。形容事态严重;令人震惊。也作“怵目惊心”、“惊心怵目”。成语出处:清・林则徐《颁发禁烟治罪新例告示》:“尔等更当触目惊心,如再观望迁延,以身试法,则是孽由自作,死有余辜,毋谓言之不早也。”
纲举目张
成语解释:纲;鱼网上的总绳;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。目:网眼;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。
比喻抓住事物的关键;就可以带动其他环节。也比喻条理分明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用民》:“壹引其纲,万目皆张。”汉・郑玄《序》:“举一纲而万目张,解一卷而众篇明。”
过目成诵
成语解释:只要看一遍就能背诵。形容记忆力极强。
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刘恕传》:“恕少颖悟,书过目即成诵。”
侧目而视
成语解释:侧目:斜着眼睛;视:看。
斜着眼睛看人;不敢用正眼去看。形容拘谨畏惧或愤怒的样子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汲郑列传》:“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,果然。必汤也,令天下重足而立,侧目而视矣!”
瞠目结舌
成语解释:瞠:瞪着眼睛;结舌:翘起舌头落不下。
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;形容受窘或惊呆而一时无法对付的样子。也作“结舌瞠目”。成语出处:清・和邦额《夜谭随录》:“因耳语其故,公子大骇,入舱隐叩细君,细君结舌瞠目。”
耳闻不如目见
成语解释: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。比喻亲身感受比传闻可靠。
成语出处:汉・刘向《说苑・政理》:“耳闻之,不如目见之;目见之,不如足践之。”
重足而立,侧目而视
成语解释:重足:双脚并拢;侧目:斜着眼睛。
形容畏惧而愤恨的样子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汲郑列传》:“今天下重足而立,侧目而视矣。”
士别三日,当刮目相待
成语解释:指别人已有进步,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。
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吴志・吕蒙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士别三日,即更刮目相待。”
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
成语解释:要远望千里就要登更高的一层楼。比喻站得越高,看得越远。
成语出处:唐・王之涣《登鹳雀楼》诗:“白日依山尽,黄河入海流。欲穷千里目,更上一层楼。”
耳濡目染
成语解释:濡:音如;沾湿;染:沾染。
耳朵经常听到;眼睛经常看到;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。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》:“目濡耳染,不学以能。”
十目所视
成语解释:见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”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大学》:“十目所视,十手所指,其严乎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