厘在中间的成语(共25个)
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
成语解释:指细微的失误,可导致巨大的差错。
成语出处:《大戴礼记・保傅》:“《易》曰:‘正其本,万物理。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’故君子慎重始也。”
差之毫厘,谬以千里
成语解释: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先进》:“过犹不及”宋・朱熹集注:“夫过不及,均也。差之毫厘,缪以千里。”
毫厘千里
成语解释:毫、厘: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。
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保傅》:“《易》曰:‘正其本,万物理,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,故君子慎始也’”
失之毫厘,差以千里
成语解释:指细微的失误,可导致巨大的差错。
成语出处:《陈书・虞荔传》:“夫安危之兆,祸福之机,匪独天时,亦由人事。失之毫厘,差以千里。是以明智之士,据重位而不倾,执大节而不失,岂惑于浮辞哉?”
毫厘不爽
成语解释:毫:细毛;发:头发;爽:差错。
形容一点不差。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邑人》:“呼邻问之,则市肉方归。言其片数斤数,毫发不爽。”
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
成语解释: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
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里。’” 《魏书・乐志》:“但气有盈虚,黍有巨细,差之毫厘,失之千里。”
一厘一毫
成语解释:形容极少的数量。
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奏巡历婺衢救荒事件状》:“常山、开化系灾伤极重去处,而常山所放仅及一分六厘有奇;而开化又止一厘一毫而已。”
差以毫厘,谬以千里
成语解释:差:相差;毫厘:很小的计量单位;谬:同“缪”。
开始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司马迁传》:“故《易》曰:‘差以毫厘,谬以千里。’”
差以毫厘,失之千里
成语解释: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
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里。’”
差若毫厘,谬以千里
成语解释: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
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经解》:“《易》曰:‘君子慎始,差若毫厘,缪以千里。’”
豪厘之差,将致千里
成语解释:豪:通“毫”;厘:很小的计量单位;差:差异;致:招引。
指极其微小的差错,最终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陶侃传》:“然某等区区,实恐理失于内,事败于外,豪厘之差,将致千里,使荆蛮乖离,西嵎不守,唇亡齿寒,侵逼无限也。”
豪厘不伐,将用斧柯
成语解释:豪,通“毫”。比喻祸害初萌生时若不加重视,酿成大患后再要消除,就很困难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苏秦列传》:“《周书》曰:‘绵绵不绝,蔓蔓奈何?豪厘不伐,将用斧柯,前虑不定,将有大患,将奈之何?’”
失之毫厘,谬以千里
成语解释:毫、厘:两种极小的长度单位。
开始稍微有一点差错,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大戴礼记・保傅》:“《易》曰:‘正其本,万物理。失之毫厘,差之千里。’”
毫厘丝忽
成语解释:古代“分”以下四个微小长度单位的并称。喻指极微细的事物。
成语出处:《醒世恒言・李道人独步云门》:“我来时不知吃了多少苦楚,真个性命是毫厘丝忽上挣来的。”
分厘毫丝
成语解释:形容极细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