阴在中间的成语(共87个)
- 孤阴则不生,独阳则不长- 成语解释:指单一方面的因素或条件是不能生长出新事物的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程允开《幼学故事琼林・夫妇》:“孤阴则不生,独阳则不长,故天地配以阴阳。” 
- 寸阴尺璧- 成语解释:阴:日影,光阴;寸阴:指极断的时间。 
 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。极言时间可贵。- 成语出处:《淮南子・原道训》:“故圣人不贵尺之璧,而重寸之阴,时间得而易失也。” 
- 山阴夜雪- 成语解释:犹言山阴乘兴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李白《单父东楼秋夜夜送族弟沈之秦》诗:“卷帘见月清兴来,疑是山阴夜中雪。” 
- 山阴乘兴- 成语解释:南朝宋刘义庆《世说新语 任诞》:“王子猷(王徽之)居山阴,夜大雪……忽忆戴安道(戴逵),时戴在剡,即便夜乘小船就之,经宿方至,造门不前而返。 
 人问其故,王曰:‘吾本乘兴而行,兴尽而返,何必见戴?’”后因以“山阴乘兴”指访友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任诞》:“王子猷(王徽之)居山阴,夜大雪……忽忆戴安道(戴逵),时戴在剡,即便夜乘小船就之,经宿方至,造门不前而返。人问其故,王曰:‘吾本乘兴而行,兴尽而返,何必见戴?’” 
- 燮理阴阳- 成语解释:燮:调和;理:治理。 
 指大臣辅佐天子治理国事。-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周官》:“立太师,太傅,太保。兹惟三公,论道经邦,燮理阴阳。” 
- 调理阴阳- 成语解释:犹言调和阴阳。 - 成语出处:汉・荀悦《汉纪・文帝纪一》:“宰相在上佐天子调理阴阳,下遂万物之宜,外镇抚四夷,内亲附百姓,使公卿大夫各得其职。” 
- 调和阴阳- 成语解释:谓使阴阳有序,风调雨顺。旧多指宰相处理政务。 - 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贡禹传》:“调和阴阳,陶治万物,化正天下,易于决流抑队。” 
- 寸阴是惜- 成语解释: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也应当爱惜。表示时间极其宝贵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周兴嗣《千文字》:“尺壁非宝,寸阴是竞。” 
- 寸阴是竞- 成语解释:寸阴:指短暂的时间;是:文言助词,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,起把宾语提前的作用;竞:争取。 
 一寸光阴也应当争取,不能浪费。形容时间极其宝贵。- 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周兴嗣《千字文》:“尺璧非宝,寸阴是竞。” 
- 阳儒阴释- 成语解释:儒:儒家;释:佛家。 
 表面是儒家,骨子里是佛家。- 成语出处:清・皮锡瑞《经学历史・经学复盛时代》:“祗及黄震与顾炎武,名为扬宋抑汉,实则归心禅学,与其所著《书林扬觯》,皆阳儒阴释,不可为训。” 
- 遁阴匿景- 成语解释:隐藏形迹。 - 成语出处:晋・陆云《南征赋》:“遁阴匿景,静言勿哗。” 
- 阳解阴毒- 成语解释:谓表面和解背后下毒手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李贽《答来书》:“盖彼皆君子路上人,决无有匿怨友人,阳解阴毒之事。” 
- 一阴一阳之谓道- 成语解释:阴、阳:指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;道:事物发展的规律。 
 既有阴,又有阳,这就是道,即事物发展的规律。- 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上》: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,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 
- 潜移阴夺- 成语解释:夺:争取。 
 指不露形迹地改变或取得。- 成语出处:《明史・余珊传》:“初每事独断,今戚里左右,或潜移阴夺。” 
- 贵阴贱璧- 成语解释:贵重光阴甚于玉璧。比喻时间的宝贵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安《淮南子・原道训》:“故圣人不贵尺之璧,而重寸之阴,时难得而易失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