锣在中间的成语(共22个)
- 当面锣,对面鼓- 成语解释:比喻面对面地商量、对证或争论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51回:“他听见俺娘说不拘几时要对这话,他如何就慌了。要是我,你两个当面锣、对面鼓的对不是!” 
- 鸣锣喝道- 成语解释:封建时代官吏出门时,前面开路的人敲锣喝令行人让路。比喻为某种事物的出现,制造声势,开辟道路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13回:“落后便是那河台鸣锣喝道前呼后拥的过去。” 
- 开台锣鼓- 成语解释: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的开头部分。也比喻一个事件的开头。 -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新民主主义论》:“我的粗枝大叶的东西,就当作一番开台锣鼓好了。” 
- 鸣锣开道- 成语解释:鸣锣:敲锣。 
 封建时代官吏出行时;前面差役敲锣;吆喝行人回避。现多比喻为某种事物的产生制造舆论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99回:“大凡官府出街,一定是鸣锣开道的。” 
- 大锣大鼓- 成语解释:形容大肆宣扬。 - 成语出处:邹韬奋《萍踪忆语》:“我们一方面看着有些人替罗斯福‘复兴计划’大锣大鼓地吹着,一方面再看看所谓‘御用工会’的潜势力。” 
- 紧锣密鼓- 成语解释:锣鼓点敲得很密。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。 - 成语出处:刘绍棠《狼烟》:“绿树葱茏的太子镇里,传出一阵阵紧锣密鼓的喧响。” 
- 密锣紧鼓- 成语解释:锣声紧,鼓点密。戏曲开台前的一阵节奏急促的锣鼓。比喻为配合某人的上台或某事的推行而制造的气氛、声势。 - 成语出处:陈残云《山谷风烟》第18章:“如今村子上在密锣紧鼓地查什么阴谋,你走路也得当心呵,要带眼识人。” 
- 开锣喝道- 成语解释:古代官吏出行时,衙役在前面敲锣,吆喝行人回避。比喻替人张扬炫耀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二回:“每逢出门,定要开锣喝道,叫人家认得他是官。” 
- 千锤打锣,一锤定音- 成语解释: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。 - 成语出处:郭澄清《大刀记》第十章:“千锤打锣,一锤定音——队长,你就决定吧。” 
- 千锤打锣,一锤定声- 成语解释: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。 - 成语出处:李文亢《婚事》:“千锤打锣,一锤定声,最后还是中祥开了腔。” 
- 敲锣打鼓- 成语解释:①谓欢庆祝贺。②形容大造声势,大肆进行舆论宣扬。 -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做革命的促进派》:“我们取得那么大的胜利,人家服服贴贴,敲锣打鼓。” 
- 敲锣放炮- 成语解释:谓大张旗鼓地活动。 - 成语出处:洪深《香稻米》第三幕:“还不是他用狗头军师自作主张自讨好、敲锣放炮的硬出头!” 
- 千棰打锣,一棰定声- 成语解释:比喻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发表决定性的意见。同“千锤打锣,一锤定音”。 
- 扬锣捣鼓- 成语解释:扬:摇。 
 比喻大声张扬,喧哗吵闹。- 成语出处:曾朴《孽海花》第23回:“料想雯青这回必然要扬锣捣鼓的大闹,所以张夫人身虽在这边,心却在那边。” 
- 筛锣擂鼓- 成语解释:敲锣打鼓。形容大声吵闹。也比喻竭力把事情夸大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28回:“翻筋斗,竖蜻蜓当街上筛锣擂鼓,无所不为的玩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