孝在中间的成语(共38个)
- 忠孝节义- 成语解释: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准则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二十回:“民知有忠孝节义,不知妄作邪为。” 
- 忠孝两全- 成语解释:对国家尽忠,对父母尽孝,两样都做得很好。亦作“忠孝双全”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白居易《除程执恭检校右仆射制》:“业传将略,名在勋籍;蕴天爵以修己,忠孝两全。” 
- 有了存孝,不显彦章- 成语解释:存孝:五代李克用的养子;彦章:五代朱温的部将。 
 有了李存孝,就显不出王彦章。比喻一个有突出才华的人,压倒了另一个才华稍次一点的人。- 成语出处:清・西周生《醒世姻缘传》第19回:“再要挂搭上他,可说‘有了存孝,不显彦章’。” 
- 不孝之子- 成语解释:不孝顺的子孙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2回:“不孝之子宋江,自小忤逆,不肯本分生理,要去做吏,百般说他不从。” 
- 移孝作忠- 成语解释: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。同“移孝为忠”。 - 成语出处:谢觉哉《不惑集・爱父母》:“不错,封建社会曾把养父母这件事涂上一些神秘色彩。它是利用人类热爱父母——‘孝亲’的自然伦理,要人民‘移孝作忠’。” 
- 移孝为忠- 成语解释:指把孝顺父母之心转为效忠君主。 - 成语出处:语出《孝经・广扬名》:“君子之事亲孝,故忠可移于君。” 
- 慈孙孝子- 成语解释:慈、孝:孝敬奉养。 
 对祖先孝顺的子孙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离娄上》:虽孝子慈孙,百世不能改也。 
- 忠孝节烈- 成语解释:为国尽忠,对父母尽孝,对夫妻尽节,对朋友尽义。泛指封建统治者所提倡的道德行为准则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邵长蘅《侯方域魏禧传》:“其为文主识议,凌厉雄健,不屑抚拟如世之貌似大家者。遇忠孝节烈事,则益感慨激昂。” 
- 入孝出弟- 成语解释:见“入孝出悌”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学而》:“子曰:‘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。’” 
- 为子死孝,为臣死忠- 成语解释:为:作为;臣:臣子。 
 封建社会认为做儿女的应当不惜生命孝敬父母,当臣子的应当不惜生命忠于帝王。- 成语出处:宋・文天祥《沁园春》词:为子死孝,为臣死忠,死又何妨。 
- 入孝出悌- 成语解释:语出《论语·学而》:“子曰:‘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。 
 ’”谓回家要孝顺父母,出外要敬爱兄长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学而》:“子曰:‘弟子入则孝,出则悌。’”汉・桓宽《盐铁论・授时》:“教之以德,齐之以礼,则民徙义而从善,莫不入孝出悌,夫何奢侈暴慢之有?” 
- 忠臣孝子- 成语解释:对君主尽忠对父母尽孝的人。 - 成语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礼论》:“使生死终始若一,一足以为人愿,是先王之道,忠臣孝子之极也。” 
- 忠孝双全- 成语解释:忠:效忠,忠君;孝:孝敬。 
 忠于君主与孝敬父母都做到了。- 成语出处:老舍《赵子曰》:“老人撅着胡子告诉他:‘忠孝双全,才是好汉!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