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在中间的成语(共198个)
背义忘恩
成语解释:指背弃道义,忘却恩德。同“背恩忘义”。
成语出处:元・无名氏《谢金吾》第三折:“不想他背义忘恩,更待干罢。”
至仁忘仁
成语解释:至仁:最大的仁德。
指仁到了极点反而忘掉了仁。比喻事物到达顶点容易被忽略掉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卫・吕不韦《吕氏春秋・任数》:“故至德弃智,至仁忘仁,至德不德,无言无思,静以待时,时至而应,心暇者胜。”
废寝忘食
成语解释:废:停止。
顾不上睡觉;忘掉了吃饭。形容学习或工作积极努力;用心专一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齐 王融《曲水诗序》:“犹且具明废寝,昃晷忘餐。”
圣人忘情
成语解释:圣人: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。
指圣人不为感情所动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伤逝》:“圣人忘情,最下不及情,情之所钟,正在我辈。”
痿不忘起
成语解释:痿:肢体萎弱。
肢体萎弱的人不忘起行。比喻意志坚强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韩信列传》:“仆之思归,如痿人不忘起,盲者不忘视也。”
好了疮疤忘了痛
成语解释:比喻情况好转后就忘了过去的困难或失败的教训。
公而忘私,国而忘家
成语解释: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,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。形容一心为公为国。
成语出处:清・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六回:“但自古道:‘公而忘私,国而忘家。’”
公耳忘私,国耳忘家
成语解释: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,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。形容一心为公为国。
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贾谊传》:“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,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生。”
国尔忘家,公尔忘私
成语解释: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,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。形容一心为公为国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两地书》:“而当时改革的人,个个似乎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一种国尔忘家,公尔忘私的气概。”
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
成语解释: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,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。形容一心为公为国。
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贾谊传》:“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,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生。”
日昃忘食
成语解释:太阳已偏西还顾不上吃饭。形容专心致志,勤勉不懈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张轨传》:“未能雪天人之大耻,解众庶之倒悬,日昃忘食,枕戈待旦。”
盛不忘衰
成语解释:盛:兴隆,盛大。
兴盛时不忘记衰败时。形容安不忘危,能深谋远虑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匈奴传》:“及孝元时,仪罢守塞之备,侯应以为不可,可谓盛不忘衰,安必思危,远见识微之明矣。”
相忘形骸
成语解释:谓彼此不拘形迹,无所顾忌。
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小梅》:“答云:‘小梅事我年余,相忘形骸,我已婉求之矣。’”
感遇忘身
成语解释:感遇:感激恩遇;忘身:愿舍身相报。
旧时士大夫向皇帝谢恩,表示忠心的套话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庚亮传》:“且先帝谬顾,情同布衣,感今恩重命轻,遂感遇忘身。”
理不忘乱
成语解释:国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时候,不能忘记混乱的日子。
成语出处:宋・王禹偁《进端拱箴表》:“然而安不忘危,理不忘乱,糜不有初,鲜克有终,古圣贤之深旨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