阳在中间的成语(共106个)
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
成语解释:王:汉代王吉;贡:贡禹;弹冠:拂去冠上的灰尘。
比喻好朋友进退相随,取舍一致。也指一人得官,同类相庆。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王吉传》:吉与贡禹为友,世称‘王阳在位,贡公弹冠’,言取舍同也。
岁老根弥壮,阳骄叶更阴
成语解释:岁:年;弥:更加;阴:指茂盛。
年岁越老根越壮实,阳光越强,枝叶越显得茂盛葱郁。形容人的阅历越深,经受考验越多,就越坚强。成语出处:宋・王安石《孤桐》:凌霄不屈己,得地本虚心。岁老根弥壮,阳骄叶更阴。
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
成语解释:将要落山的夕阳十分好看,可惜已近黄昏,不久就要消失了。用来形容美好的时光容易消逝。
成语出处:李商隐登乐游原诗:“向晚意不适,驱车登古原,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”
阴阳两面
成语解释:当面一套背后另一套,耍两面手法。
成语出处:浩然《艳阳天》第52章:“特别是那个阴阳两面的马之悦,跟村里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明来,又跟外地那些不三不四的人暗往。”
渭阳之情
成语解释:渭阳:渭水的北边。
传说秦康公送其舅重耳返晋,直到渭水之北。指甥舅间的情谊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秦风・渭阳》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。”《后汉书・马援传》:“其令许侯思愆田庐,有司勿复请,以慰朕渭阳之情。”
渭阳之思
成语解释:渭:渭河;阳:水的北面,山的南面。
指甥舅的思念与怀旧之情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秦风・渭阳》:“我送舅氏,曰至渭阳。”
阴疑阳战
成语解释:比喻侵略者气焰嚣张,逼使被侵略者奋起自卫。
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坤》:“阴疑于阳必战。”
三阳交泰
成语解释:见“三阳开泰”。
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乐志》:“三阳交泰,日新惟良。”
鲁阳挥戈
成语解释: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:“鲁阳公与韩构难,战酣日暮,援戈而之,日为之反三舍。
”后以“鲁阳挥戈”、“鲁阳回日”谓力挽危局。成语出处:《淮南子・览冥训》:“鲁阳公与韩构难,战酣日暮,援戈而之,日为之反三舍。”
龙阳泣鱼
成语解释:后以之为失宠之典。
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魏策四》:“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,龙阳君得十馀鱼而涕下。……王曰:‘然则何为出涕?’曰:‘臣为王之所得鱼也。’王曰:‘何谓也?’对曰:‘臣之始得鱼也,臣甚喜,后得又益大,今臣直欲弃臣前之所得矣。……臣亦将弃矣,臣安能无涕
阴阳交错
成语解释:指把阴和阳搞差了。后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。
成语出处:明・许仲琳《封神演义》第三十五回:“闻太师这一回阴阳交错,一时失计。”
渔阳鼙鼓
成语解释:渔阳:地名,现河北省蓟县,唐时安禄山驻军在此;鼙鼓:古代军中用的小鼓。
渔阳郡响起了战鼓。指有战事发生。成语出处:唐・白居易《长恨歌》:“渔阳鼙鼓动地来,惊破霓裳羽衣曲。”
三叠阳关
成语解释:即《阳关三叠》。琴曲。琴谱以唐王维《送元二使安西》诗为主要歌词,并引申诗意,增添词句,抒写离别之情。因全曲分三段,原诗反复三次,故称“三叠”。后泛指送别的曲调。
成语出处:宋・周邦彥《苏幕遮》词:“《三叠阳关》声渐杳。断雨残云,只怕巫山晓。”
衡阳雁断
成语解释:衡山南峰有回雁峰,相传雁来去以此为界。比喻音信不通。
成语出处:明・高明《琵琶记・官邸忧思》:“湘浦鱼沉,衡阳雁断,音书要寄无方便。”
空花阳焰
成语解释:空花:虚幻之花;阳焰:日光中浮动的烟尘。
比喻不切实际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