耻在中间的成语(共49个)
- 无耻之尤- 成语解释:尤:特别突出的。 
 无耻之中最无耻的。- 成语出处:清・王士禛《分甘余话》:“二子可谓失其本心,无耻之尤者也。” 
- 不耻下问- 成语解释:不耻:不以为耻辱;下问:降低身份请教别人。 
 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。形容虚心求教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公冶长》:“敏而好学,不耻下问,是以谓之文也。”何晏集解:“下问,谓凡在己下者。” 
- 奇耻大辱- 成语解释:奇:罕见的。 
 极大的耻辱;罕见的耻辱。- 成语出处:清・程道一《鸦片之战演义》:“回忆当年的议和,不止丧权失利,实为独立国的奇耻大辱。” 
- 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- 成语解释:耻:耻辱;荣:荣耀。 
 不认为是可耻,反而认为是荣耀。指不知羞耻。-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改造我们的学习》:“对于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,或懂得甚少,不以为耻,反以为荣。” 
- 有耻且格- 成语解释:谓人有知耻之心,则能自我检点而归于正道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道之以德,齐之以礼,有耻且格。” 
- 不耻最后- 成语解释:不耻:不以为羞耻。 
 不因为跑到最后而感到可耻。比喻凡是只要坚持到底,就能达到目的。- 成语出处:先秦・韩非《韩非子・喻老》:“夫诱道争远,非先则后也。而先后心皆在于臣,上何以调于马,此君之所以后也。” 
-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- 成语解释:形容无耻到极点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与高司谏书》:“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,出入朝中称谏官,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。” 
-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- 成语解释:不知道人世间还有羞耻之事。形容恬不知耻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与高司谏书》:“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。 
- 明耻教战- 成语解释:教导士兵作战,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,因而能够奋勇向前,杀敌取胜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明耻教战,求杀敌也。” 
- 知耻近乎勇- 成语解释:知道羞耻,已经接近了勇敢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中庸》:“好学近乎知,力行近乎仁,知耻近乎勇,知斯三者,则知所以修身。” 
- 雪耻报仇- 成语解释:雪:洗掉。 
 洗掉耻辱,打击仇敌。亦作“报仇雪耻”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》:“若先王之报怨雪耻。” 
- 忍耻偷生- 成语解释:忍受耻辱,苟且求生。同“忍垢偷生”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三十六卷:“忍耻偷生为父仇,谁知奸计觅风流。劝君莫设虚言誓,湛湛青天在上头。” 
- 忍耻含垢- 成语解释:含忍耻辱。同“忍辱含垢”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上韩枢密书》:“好兵始祸者既足以为后嗣之累,则凡忍耻含垢以全人命,其为子孙之福,审矣。” 
- 忍耻含羞- 成语解释:含忍耻辱。同“忍辱含垢”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无名氏《错立身》第十三出:“撞府共冲州,遍走江湖之游,身为女婿,只能忍耻含羞。” 
- 忍耻苟活- 成语解释:忍受屈辱,苟且活命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二十:莫说生前被人唾骂,就是死后亦有何颜见彼!与其忍耻苟活,何若从容就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