遂的成语(共31个)
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
成语解释:说:言论;遂:完成;谏:劝说。
已做过的事不必再解释,已经完成的事不要再劝说了。含既往不咎之意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八佾》:“子闻之曰:‘成事不说,遂事不谏,既往不咎。’”邢昺疏:‘事已成不可复说也。’
天年不遂
成语解释:谓未享天年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安帝纪》:“岂意卒然颠沛,天年不遂,悲痛断心。”《乐府诗集・相和歌辞十四・雁门太守行一》:“天年不遂,早就奄昏。”
遂心满意
成语解释:见“遂心如意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97回:“我们索性去截住他,夺了盘缠,抢了白马凑分,却不是遂心满意之事?”
遂心快意
成语解释:见“遂心如意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7回:“无如他此时是满怀的遂心快意,满脸的吐气扬眉,话挤话,不由得冲口而出。”
快心遂意
成语解释:犹言称心如意。
成语出处:《豆棚闲话・介之推火封炉户》:“恨不得从半空中将之推一把头发揪在跟前,生生的咬嚼下肚,方得快心遂意。”
毛遂堕井
成语解释:《西京杂记》卷六:“赵有两毛遂……野人毛遂坠井而死,客以告平原君,平原君曰:‘嗟乎!天丧予矣。
’既而知野人毛遂,非平原君客也。”后用为传闻不实之典。成语出处:《西京杂记》卷六:“赵有两毛遂……野人毛遂坠井而死,客以告平原君,平原君曰:‘嗟乎!天丧予矣。’既而知野人毛遂,非平原君客也。”
强直自遂
成语解释:谓刚正而自行其意,不为人所动摇。
成语出处:《东观汉记・朱晖传》:“晖好节概,有所拔用,皆厉行之士,表善黜恶,抑强绝邪,岁常丰熟,吏民畏而爱之,为之歌曰:‘强直自遂,南阳朱季,吏畏其威,民怀其惠。’”
群方咸遂
成语解释:群方:万方;咸:都;遂:成功,顺利。
比喻事事都如意顺利。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逸民传序》:群方咸遂,志士怀仁,,斯固所谓‘举逸民天下归心’者乎!
功成愿遂
成语解释:事情已经完成,心愿已经了结。
成语出处:清・如莲居士《薛刚反唐》第100回:“今已功成愿遂,我复何求,当速去修道,汝不必留我也。”
两歧遂分
成语解释:两歧:分杈成为两枝,引申为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发展;遂:于是。
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。也指事物从此向不同的方向发展。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王觌传》:若悉考同异,深究嫌疑,则两歧遂分,党论滋炽。
遂非文过
成语解释:饰非文过。掩饰错误和过错。
成语出处:汉荀悦《汉纪・昭帝纪》:“遂非文过,知而不改。”《孟子・公孙丑下》:“今之君子,岂徒顺之,又从为之辞。”
遂迷不窹
成语解释:执迷不悟;坚持错误而不觉悟。亦作“遂迷忘反”。
成语出处:唐元稹《招讨镇州制》:“如王廷凑遂迷不窹,诸道宜便进军,以时翦灭。”
遂迷不竝
成语解释:执迷不悟;坚持错误而不觉悟。亦作遂迷忘反”。
成语出处:唐元稹《招讨镇州制》:如王廷凑遂迷不竝,诸道宜便进军,以时翦灭。
天遂人愿
成语解释:遂:随,就。
上天满足人的愿望。成语出处:清・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五回:“喜得今日正遇不将黄道吉期,正是天遂人愿,夙世奇缘也。”
咸遂濡泽
成语解释:咸:都;濡泽:沾湿,比喻恩泽。
比喻都沾了光。成语出处:唐・李朝威《柳毅传》:毅之族咸遂濡泽。以其春秋积序,容状不衰,南海之人,靡无惊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