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哑的成语

哑的成语(共41个)

  • 口无言

    yǎ kǒu wú yán

    成语解释:像哑巴一样;说不出话来。形容理屈词穷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第八卷:“一番言语,说得张六嫂哑口无言。”

  • 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

    yǎ bā chī huáng lián , yǒu kǔ shuō bù chū

    成语解释:黄连:中药,味苦。
    哑巴吃了黄连,嘴里说不出来。比喻有苦难言。

    成语出处:李六如《六十年的变迁》第一章:“寡妇孤儿,恐怕受人欺侮,真是‘哑巴吃黄连,有苦说不出。’”

  • 子漫尝黄柏味,自家有苦自家知

    yǎ zǐ màn cháng huáng bǎi wèi , zì jiā yǒu kǔ zì jiā zhī

    成语解释:哑子:哑巴;黄柏:黄檗,味苦。
    哑子尝到黄柏的苦味,知苦说不出。比喻有苦难言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九回:“文姜深闺寂寞,怀念诸儿,病势愈加,却是胸中展转,难以出口。正是‘哑子漫尝黄柏味,自家有苦自家知。’”

  • 巴亏

    chī yǎ bā kuī

    成语解释:自己遭受暗算或受损吃亏,不敢声张或无法申诉,只好自认吃亏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十四回:“且说苗家父子丢了银子,因是暗昧之事,也不敢声张,竟吃了哑巴亏了。

  • 巴亏

    yǎ bā kuī

    成语解释:吃了亏不便说或不愿说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14回:“且说苗家父子丢了银子,因是暗昧之事,也不敢声张,竟吃了哑巴亏了。”

  • 然失笑

    yǎ rán shī xiào

    成语解释:失笑:不由自主地笑起来;哑然:形容笑声。
    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赵晔《吴赵春秋・赵王元余外传》:“禹乃哑然而笑。”

  • 装聋作

    zhuāng lóng zuò yǎ

    成语解释:假装耳聋口哑。形容故意不理睬;装做不知或不懂;或故意置身事外。也作“装聋做哑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马致远《青衫泪》第四折:“可怎生装聋作哑?”

  • 佯聋

    zhà yǎ yáng lóng

    成语解释:假装哑巴聋子。指置身事外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群音类选・官腔类・双忠记・睢阳陷守》:“身在伍伦中,怎做得诈哑佯聋,为官食禄,直须尽职输忠。”

  • 咿咿

    yī yī yā yā

    成语解释:物体转动或摇动的声音,小儿学语或低哭声,也指鸟叫声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37回:“那梢公点头,只不应岸上的人,把船望上水咿咿哑哑的摇将去。”

  • 学语

    yā yā xué yǔ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精卫石》第二回:“已生一子周岁,刚是哑哑学语。”

  • 装聋装

    zhuāng lóng zhuāng yǎ

    成语解释:假装聋哑。指故意不理睬,只当不知道。

    成语出处:茅盾《小巫》:“蔓姐几次三番乘机会说起娘在上海不知道是怎样过日子,老爷只是装聋装哑。”

  • 不聋

    bù yǎ bù lóng

    成语解释:不装聋作哑,就不能当阿婆阿公。指长辈要宽宏大量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古尊宿语录・大慧普觉禅师》:“岂不见道,不哑不聋,不做大家公。”

  • 子做梦

    yǎ zǐ zuò mèng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有话或苦衷说不出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杂纂》:“哑子做梦——说不得。”

  • 子吃黄连

    yǎ zǐ chī huáng lián

    成语解释:歇后语。比喻有苦说不出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伏雌教主《醋葫芦》第三回:“正是哑子吃黄连,苦在自肚里,敢怒不敢言。”

  • 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

    yǎ zǐ chī huáng lián , shuō bù chū de kǔ

    成语解释:黄连:中药,味苦。
    哑巴吃了黄连,嘴里说不出来。比喻有苦难言。

    成语出处:曾朴《孽海花》第八回:“只苦我国不知地理,哑子吃黄连,说不出的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