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柴的成语

柴的成语(共34个)

  • 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

  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, bù pà méi chái shāo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只要还有生命,就有将来和希望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二十二: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。虽是遭此大祸,儿子官职还在,只要到得任所,便好了。”

  • 留得青山在,不愁没

  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, bù chóu méi chái shāo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,暂时遭受损失或挫折无伤大体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82回:“姑娘身上不大好,还得自己开解着些。身子是根本,俗语说的:‘留得青山在,依旧有柴烧。’”

  • 毁骨立

    chái huǐ gǔ lì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因居父母丧过度哀痛,身体受到摧残,消瘦憔悴的样子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北史・陈孝意传》:“在郡菜食斋居,朝夕哀临,每一发声,未尝不绝倒,柴毁骨立,见者哀之。”

  • 数米量

    shǔ mǐ ér chái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过分计较琐碎之事。也形容生活困窘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卷五:“积财聚谷,日不暇给,真个是数米而炊,称柴而爨。”

  • 骨瘦如

    gǔ shòu rú chái

    成语解释:瘦得如同柴棒。形容非常消瘦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陆佃《埤雅・释兽》:“瘦如豺。豺,柴也。豺体细瘦,故谓之豺。”

  • 米油盐

    chái mǐ yóu yán

    成语解释:泛指必需的生活用品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兰楚芳《粉蝶儿・思情》套曲:“若要咱称了心,则除是要到家,学知些柴米油盐价,恁时节闷减愁消受用杀。”

  • 烈火

    gān chái liè huǒ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男女之间强烈情欲要求,多用于不正当的男女关系。也形容情绪高涨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69回:“今日天缘凑巧,竟赏了他,真是一对烈火干柴,如胶投漆,燕尔新婚,连日那里拆的开。”

  • 尖担担两头脱

    jiān dàn dān chái liǎng tóu tuō

    成语解释:脱:脱落。
    两头尖的担子两头脱落。比喻事情两头落空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57回:“我理会得,但你去,讨得讨不得,趁早回来,不要弄做‘尖担担柴两头脱’也。”

  • 磨刀不误砍

    mó dāo bù wù kǎn chái gōng

    成语解释:磨刀花费时间,但不耽误砍柴。比喻事先充分做好准备,就能使工作加快。

    成语出处:冯德英《山菊花》下部第九章:“你先想想,你打石头要不要先打好工具!什么叫磨刀不误砍柴工?”

  • 千日打一日烧

    qiān rì dǎ chái yī rì shāo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持久奋斗而一旦成功。也比喻平时积攒,一朝花费。同“千日斫柴一日烧”。

  • 众人拾火焰高

    zhòng rén shí chái huǒ yàn gāo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人多力量大。

    成语出处:姜树茂《渔岛怒潮》第五章:“‘众人拾柴火焰高’,只要群众发动起来了,搬山山倒,填海海平。”

  • 留得青山在,依旧有

  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 , 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,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。同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八十二回:“身子是根本,俗语说的:‘留得青山在,依旧有柴烧。’”

  • 毁灭性

    chái huǐ miè xìng

    成语解释:柴毁:因极度哀痛而骨瘦如柴。
    旧指因居父母丧过度悲痛而身体消瘦衰弱,危及生命。唐·赵儋《右拾遗陈公旌德碑》:“文林卒,公至性纯孝,遂庐墓侧,杖而徐起,柴毁灭性,天下之人,莫不伤叹。
    ”参见“哀毁骨立”、“柴毁骨立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赵儋《右拾遗陈公旌德碑》:“文林卒,公至性纯孝,遂庐墓侧,杖而徐起,柴毁灭性,天下之人,莫不伤叹。”

  • 米夫妻

    chái mǐ fū qī

    成语解释:为柴米的需要而结合的夫妻。指物质生活条件低微的贫贱夫妻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顾起元《客座赘语・谚语》:“柴米夫妻,酒肉朋友,盒儿亲戚。”

  • 枯瘦如

    kū shòu rú chái

    成语解释:枯:干枯。
    形容非常瘦弱。

    成语出处:庐隐《西窗风雨》:“我从学校回家,一进门就看见一个枯瘦如柴的乡下孩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