穴的成语(共69个)
琼厨金穴
成语解释:比喻豪富奢侈的人家。
成语出处:晋・王嘉《拾遗记》卷六:“其宠者皆以玉器盛食,故东京谓郭家琼厨金穴。”
焚巢荡穴
成语解释:比喻彻底摧毁。
成语出处:明・唐顺之《牌》:“各处劲兵前来,焚巢荡穴,不留一人,乃已。”
乘车入鼠穴
成语解释:乘:坐。
坐着车子进老鼠洞。比喻根本办不到的事情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刘义庆《世说新语・文学》:“未尝梦乘车入鼠穴,捣齑瞰铁杵,皆无想无因故也。”
不入虎穴焉得虎子
成语解释:虎穴: 老虎洞,指危险之地。
虎子:虎的儿子,小老虎,比喻欲得之目的物。
用来说明人们做事,如果不下定决心,不身历险境,不经过艰苦的努力,是不能达到目的的。
(谚语)不深入险境,就不能获取胜利成功。亦作“不探虎穴,安得虎子”、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”、“不入兽穴,安得兽子”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班超传》:“超曰:『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当今之计,独有因夜以火攻虏,使彼不知我多少,必大震怖,可殄尽也。』”三国演义˙第一一七回:“『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』我与汝等来到此地,若得成功,富贵共之。”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˙四十六回: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!身先士卒,古之名将皆然。”
耾耾雷声,回穴错迕
成语解释:耾耾:隆隆的雷鸣声;错迕:倒转。
本用以形容风声很大,如同隆隆作响的雷声。现用来形容前进的力量如滚滚洪流,不可阻挡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楚・宋玉《风赋》:耾雷雷声,回穴错迕,蹶石伐木,梢杀林莽。
生则同衾,死则同穴
成语解释:衾:被子;穴:墓穴。
活着同盖一条被子,死了同葬一个墓穴。形容夫妇感情深厚。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四折:不恋豪杰,不羡骄奢,自愿地生则同衾,死则同穴。
逾墙钻穴
成语解释:亦作“逾墙钻蠙”。亦作“逾墙窥蠙”。语本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不待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钻穴蠙相窥,逾墙相从,则父母国人皆贱之。
”后以“逾墙钻穴”指男女偷情。成语出处:语出《孟子・滕文公下》:“不待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钻穴隙相窥,逾墙相从,则父母国人皆贱之。”
钻穴逾墙
成语解释:穴:洞。
逾:越过。
钻洞爬墙。旧时常比喻违背父母之命、媒妁之言的青年男女自由相恋的行为。后也指男女偷情或小偷行窃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下》:“不待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钻穴隙相窥,逾墙相从,则父母国人皆贱之。”
野处穴居
成语解释:处:居住;穴:山洞。
居住在洞里生活在荒野。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下》:“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。”
群居穴处
成语解释:原始人类聚群而居,住于山洞之中。比喻粗野无知,见闻浅陋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隗嚣传》:“王之将吏,群居穴处之徒,人人抵掌,欲为不善之计。”
穴处之徒
成语解释:穴:洞;处:居。
居住在洞穴中的人。比喻孤陋寡闻、见识浅薄的人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魏嚣传》:“而王之将吏,群居穴处之徒。”
十鼠争穴
成语解释:穴:动物的窠巢。
比喻坏人聚集互相争斗。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元帝纪》:“侯景奔窜,十鼠争穴,郭默清夷,晋熙附义。”
岩穴之士
成语解释:指隐士。古时隐士多山居,故称。
成语出处:《韩非子・外储说左上》:“其君见好岩穴之士,所倾盖与车以见穷闾隘巷之士以十数,伉礼下布衣之士以百数矣。”
岩栖穴处
成语解释:指隐居深山洞穴之中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韩非子・诡使》:“而士有二心私学,岩居穴处,托伏深虑,大者非世,细者惑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