败的成语(共150个)
事败垂成
成语解释:事情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。
成语出处:明・梁辰鱼《浣纱记・乞降》:“九仞为山,功亏一篑,料想不劳而集,事败垂成。”
败军之将
成语解释:打了败仗的将领。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闻败军之将,不可以言勇;亡国之大夫,不可以图存。”
败将残兵
成语解释:指战败后剩余的兵将。同“残兵败将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无名氏《开诏救忠》楔子:“你虽然杀了我一阵,你的军兵可也尽皆折损了,则剩下这一枝败将残兵。”
兵败如山倒
成语解释:兵:军队。
形容军队溃败就像山倒塌一样,一败涂地。成语出处: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》第73章:“由于主将首先逃走,江西全线孙(传芳)军俄然出现了兵败如山倒的局面。”
败不旋踵
成语解释:形容很快就遭到失败。旋踵,转动一下脚后跟。
成语出处:唐・卢照邻《三国论》:“然而丧师失律,败不旋踵,奔波谦瓒之间,羁旅袁曹之手,岂拙于用武,将遇非常敌乎?”
残军败将
成语解释:战败后残余的兵将。同“残兵败将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无名氏《开昭救忠》第二折:“看了我这些残军败将,你都杀了,倒也是个干净。”
两败俱伤
成语解释:败:失败。
俱:全。
斗争的双方都受到损伤。古时卞庄子要刺虎;馆竖子说;两只老虎正在争一牛;斗争结果;小虎会死;大虎会伤;然后刺杀伤虎而有杀二虎之名。后比喻因斗争;双方都受伤害。成语出处:宋・汪应辰《文定集・答梁子铺》:“东汉之君子必欲与小人为敌,终于两败俱伤,而国随以亡。”
胜不骄,败不馁
成语解释:胜了不骄傲,败了不灰心。
成语出处:先秦・商鞅《商君书・战法》:“王者之兵,胜而不骄,败而不怨。”
成则为王,败则为寇
成语解释:指在争夺政权的斗争中,成功的人称王称帝,失败的人被称寇贼。成功者权势在手,无人敢责难,失败者却有口难辩。
成语出处:孙中山《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演讲》:“中国历史上有一习惯,所谓成则为王,败则为寇,但近代文明国家,不是如此。”
成则为王,败则为贼
成语解释:旧指成功了就是合法的,失败了就是非法的。
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平妖传》第31回:“单枪匹马领三军,成则为王,败则为贼。”
节节败退
成语解释:形容接连失败退缩。
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洪波曲》第九章:“南北两战场节节败退,长江要塞节节失守。”
百战百败
成语解释:指每战必败。
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萧何传》:“汉王曰:‘何为乃死也?’何曰:‘今众弗如,百战百败,不死何为?’”
屡战屡败
成语解释:屡:多次。
多次打仗多次失败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桓温传》:“殷浩至洛阳修复园陵,经涉数年,屡战屡败,器械都尽。”
俏成俏败
成语解释:近似于成或败,谓非真成真败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郑・列御寇《列子・力命》:“佹佹成者,俏成也,初非成也;佹佹败者,俏败者也,初非败也;故迷生于俏。”
败国丧家
成语解释:败:衰败,沦亡;丧:丧失。
使国家沦亡,家庭败落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列女传・刘聪妻刘氏》:“自古败国丧家,未始不由妇人者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