喻的成语(共22个)
- 不可理喻- 成语解释:理:道理;事理;喻:开导;使明白。 
 不能够用道理来开导、说服他。形容态度蛮横不讲理。- 成语出处:明・沈德符《万历野获编・褐盖》:“要之,此辈不可理喻,亦不足深诘也。” 
- 不言而喻- 成语解释:言:说明;喻:了解;明白。 
 不用说就可以明白。-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尽心上》:“君子所性,仁义礼智根于心,其生色也;晬然见于面,盎于背,施于四体,四体不言而喻。” 
- 不可言喻- 成语解释:喻:说明,告知。 
 不能用言语来说明。- 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江城》:“生于此时,欲去不忍,欲留不敢,心如乱丝,不可言喻。” 
- 以古喻今- 成语解释:喻:说明。 
 借用古代的事来说明今天的事情或道理。- 成语出处:《北史・长孙嵩传》:“昔叔孙辞沃壤之地,萧何就穷僻之乡,以古方今,无渐曩哲。” 
- 借古喻今- 成语解释:借:假借;喻:比喻。 
 假借古人古事比喻现实中的今人今事。- 成语出处:熊召政《张居正》第三卷第八回:“张居正并没有直筒筒讲出自家观点,而是宕开话头借古喻今。” 
- 家喻户晓- 成语解释:喻:明白;晓:知道。 
 家家都清楚;户户都知道。形容人人皆知。- 成语出处:宋・楼钥《缴郑熙等免罪》:“而遽有免罪之旨,不可以家谕户晓,必有轻议于下者。” 
- 引喻失义- 成语解释:引喻:引用类似的例证来说明事理。 
 义:公正合宜的道理。
 指说话不恰当,不合道理。- 成语出处:三国蜀 诸葛亮《前出师表》:“不宜妄自菲薄,引喻失义,以塞忠谏之路也。” 
- 喻之以理- 成语解释:喻:晓喻,开导。 
 用道理来开导说服人。- 成语出处:宋・洪迈《夷坚志・丙志》第14卷:“然此妇见鸷兽不怖悸,乃能言之有理,亦难能也。” 
- 远引曲喻- 成语解释:喻:譬喻。 
 说话不敢直言,以远离当前的事例来作引证,绕弯子以其他事来打比方。- 成语出处:《清史稿・太宗本纪》:“诸臣有艰苦之情,亦据实奏闻。苟不务直言,远引曲喻,剿袭纷然,何益于事?” 
- 罕譬而喻- 成语解释:说话用不着多比方,都能听懂。形容话说得非常明白。 - 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学记》:“其言也约而达,微而臧,罕譬而喻。” 
- 舟水之喻- 成语解释:舟:船。 
 对船和水的比喻,即水可以载舟,也可覆舟。老百姓可以帮助君王建立朝廷,也可以起来反抗推翻朝廷。-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王基传》:“愿陛下深察东野之弊,留意舟水之喻,息奔驷于未尽,节力役于未困。” 
- 一言而喻- 成语解释:喻:明白。 
 一句话就使人了解或说明白。- 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朱子语类・语录》: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说,此可一言而喻。 
- 辞喻横生- 成语解释:横生:横逸而出。 
 言辞生动,横逸而出。- 成语出处:汉・王充《论衡・物势篇》:“亦或辩口利舌,辞喻横生为胜,或诎弱缀帢。” 
- 妙喻取譬- 成语解释:譬:比喻。 
 用巧妙的比喻进行阐述。- 成语出处:郭沫若《创造十年续篇》:“只见颂久在讲坛上步来步去,妙喻取譬地讲得头头是道。” 
- 托物陈喻- 成语解释:借事物设喻。 - 成语出处:元・杨载《诗法家教・讽谏》:“古人凡欲讽谏,多借以喻彼,臣不得于君,多借妻以思其夫,或托物陈喻,以通其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