翁的成语(共29个)
- 醉翁之意不在酒- 成语解释:之:的;意:意趣。 
 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。后比喻本意不在此;而在别的方面。或比喻别有用心。- 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” 
- 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翁- 成语解释:指作为一家之主,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92回:“又道‘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翁’。这个笑话,细细想去,却很有意味。” 
- 塞翁失马- 成语解释:边塞一老人丢失一匹马;后此马归来;并带回一匹骏马。比喻虽然暂时受到损失;但从长远看;也许会得到好处。 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安《淮南子・人间训》:“近塞上之人,有善术者,马无故亡而入胡,人皆吊之。” 
- 渔翁之利- 成语解释:犹言渔人之利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刘鹗《老残游记》第十一回:“甲午为日本侵我东三省,俄、德出为调停,借收渔翁之利,大局又为之一变。” 
- 醉翁之意- 成语解释:之:的;意:意趣。 
 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。- 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醉翁亭记》:“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。” 
- 阿姑阿翁- 成语解释:阿:名词的前缀。 
 姑:丈夫的母亲。
 翁:丈夫的父亲。
 指公公婆婆。- 成语出处:唐・赵璘《因话录》卷一:“郭暖尝与升平公主琴瑟不调。尚父拘暖,自诣朝童结罪。上召而慰之曰:‘谚云: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阿翁。’” 
- 阿家阿翁- 成语解释:阿:助词,用在称呼的前头;家:通“姑”,丈夫的母亲;翁:丈夫的父亲。 
 公公婆婆。- 成语出处:唐・赵璘《因话录》第一卷:“谚云:不痴不聋,不作阿家阿翁。” 
- 渔翁得利- 成语解释:见“渔人得利”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庾岭劳人《蜃楼志》第15回:“趁着潮州兵将赴调,我乘空袭了城池,岂不是渔翁得利?” 
- 鹬蚌相争,渔翁得利- 成语解释:鹬:长嘴水鸟;蚌:有贝壳的软体动物。 
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:“蚌方出曝,而鹬啄其肉,蚌合而钳其喙。鹬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’蚌亦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鹬。’两者不肯相舍,渔者得而并禽之 
- 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- 成语解释: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,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。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。同“塞翁失马”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李汝珍《镜花缘》第七回:“处士有志未遂,甚为可惜,然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?” 
- 不痴不聋,不做家翁- 成语解释:指作为一家之主,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》第224卷:“鄙谚有之‘不痴不聋,不为家翁’,儿女子闺房之言,何足听也?” 
- 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- 成语解释: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,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。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。同“塞翁失马,安知非福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病玉缘》: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,你眼前不信俺的话也罢,到了日后,才觉得俺不是说笑话哩。” 
- 鹬蚌相持,渔翁得利- 成语解释: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 -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燕策二》记载:蚌张开壳晒太阳,鹬去啄它,嘴被蚌壳夹住,两方面都不相让。渔翁来了,把两个都捉住了。 
- 鹬蚌相争,坐收渔翁之利- 成语解释:鹬:长嘴水鸟;蚌:有贝壳的软体动物。 
 比喻双方争执不下,两败俱伤,让第三者占了便宜。- 成语出处:蔡东藩《唐史演义》第三回:“俟关中平定,据险养威,看他鹬蚌相争,坐收渔翁之利,也不为迟呢?” 
- 不倒翁- 成语解释:本是一种玩具。比喻善于应付环境而能长期保持自己权位的人。 - 成语出处:钱钟书《围城》:“可是失望、遭欺骗的情欲,被损伤的骄傲,都不肯平伏,像不倒翁,捺下去又竖起来,反而摇摆得利害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