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的成语(共98个)
八音遏密
成语解释:八音:古代对乐器的统称;遏:阻止;遏密:指皇帝死后停止演奏音乐。
各种乐器停止演奏。指国家元首去世。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舜曲》:“百姓如丧考妣。三载,四海遏密八音。”
五音六律
成语解释:五音:指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个音阶;六律:定乐器的标准。
指古代音律。后也泛指音乐。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益稷》:“予欲闻六律,五声,八音,在治忽;以出纳五言,汝听。”《孟子・离娄上》:“不以六律,不能正五音。”
甘酒嗜音
成语解释:甘:嗜好。
嗜好喝酒和音乐。形容只顾酒色享乐。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五子之歌》:“内作色荒,外作禽荒;甘酒嗜音,峻宇雕墙。”
音与政通
成语解释:音:音乐;政:政治。
音乐与政治是相联系的。指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。成语出处:《礼记・乐记》:“亡国之音哀以思,其民困。声音之道,与政通矣。唐・白居易《法曲・美列圣,正华声也》:乃知法曲本华风,苟能审音与政通。
异口同音
成语解释:不同人说同样的话,形容看法、意见完全一致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沈约《宋书・庾炳之传》:“伏复深思,只有愚滞,今之事迹,异口同音,便是彰著,政未测得物之数耳。”
芜音累气
成语解释:芜:比喻文辞杂乱。
形容芜杂累赘的辞句。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谢灵运传论》:虽清辞丽曲,时发乎篇,而芜音累气,固亦多矣。
音吐明畅
成语解释:声音洪亮而且畅达。
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卢钧传》:帝元日大飨含元殿,钧年八十,升降如仪,音吐鸿畅,举朝咨叹。
音吐鸿畅
成语解释:声音洪亮而且畅达。
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卢钧传》:帝元日大飨含元殿,钧年八十,升降如仪,音吐鸿畅,举朝咨叹。
大音稀声
成语解释:最大最美的声音乃是无声之音。
成语出处:《老子》:大音稀声,大象无形。
跫然足音
成语解释:跫:脚步声。
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,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。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徐无鬼》:“夫逃虚空者,藜藋柱乎鼪鼬之径,踉位其空,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。”
足音跫然
成语解释:跫:脚步声。
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,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。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徐无鬼》:“夫逃虚空者,藜藋柱乎鼪鼬之径,踉位其空,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。”
水月观音
成语解释:佛经谓观音菩萨有三十三个不同形象的法身,画作观水中月影状的称水月观音。见《法华经 普门品》。后用以喻人物仪容清俊秀逸。
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一本第一折:“兰麝香仍在,佩环声渐远。东风摇曳垂杨线,游丝牵惹桃花片,珠帘掩映芙蓉面。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,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现。”
音声如钟
成语解释:声音像钟声一样响亮。
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卢植传》:“身长八尺二寸,音声如钟。”
佛旨纶音
成语解释:纶音:皇帝的诏令。
菩萨的旨意,皇帝的诏令。指必须遵行的号令。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40回:“便是佛旨纶音,要把她送到龙宫去,作个龙女,也许是万两黄金,买不动她那不字儿。”
亢音高唱
成语解释:亢:喉咙。
放开喉咙,高声歌唱。成语出处:汉・傅毅《舞赋》:“动朱唇,纡清扬,亢音高唱,为乐之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