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原的成语

原的成语(共81个)

  • 本本

    yuán yuán běn běn

    成语解释:原原:探究原始;本本:追究根本。
    原指探究事物的本源。后指详细叙述事情的全部经过。

    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叙传下》:“元元本本,数始于一。”

  • 星火燎

    xīng huǒ liáo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一点儿小火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;常比喻新生事物开始时力量虽然微小;但有旺盛的生命力;前途无限。星火:微小的火;燎原:火烧原野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盘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。”

  • 烈火

    liáo yuán liè huǒ

    成语解释:燎:燃烧;原:原野。
    烧遍广大原野的熊熊大火。比喻迅猛发展不可抵挡的力量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盘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。”

  • 星星之火,可以燎

    xīng xīng zhī huǒ , kě yǐ liáo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。比喻开始时微小,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盘庚上》:“若火之燎于原,不可向迩。”张鸿《续孽海花》第57回:“你不轻视了。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,不晓得怎么结局呢!”

  • 情有可

    qíng yǒu kě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原:原谅。
    从情理上说;有可以原谅的地方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霍谞传》:“光之所至,情既可原,守阙连年而终不见理。”

  • 雕虎焦

    diāo hǔ jiāo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《尸子》:“中黄伯曰:余左执太行之而右搏雕虎。
    ”又:“莒国有石焦原者,广寻,长五十步,临百仞之溪,莒国莫敢近也。
    有以勇见莒子者,独却行剂踵焉。”后以“雕虎焦原”谓壮士履险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尸子》:“中黄伯曰:余左执太行之獶而右搏雕虎。”又:“莒国有石焦原者,广寻,长五十步,临百仞之谿,莒国莫敢近也。有以勇见莒子者,独却行剂踵焉。”

  • 官复

    guān fù yuán zhí

    成语解释:复:恢复。
    重新担任原来的官职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84回:“倪继祖官复原职。欧阳春义举无事。”

  • 逐鹿中

    zhú lù zhōng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在中原争夺天下。比喻争夺政权。逐:追赶;鹿:比喻帝位、政权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淮阴侯列传》: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”

  • 逐鹿

    zhōng yuán zhú lù

    成语解释:中原:古代指我国中部;跟边疆相对而言;逐:追逐;鹿:比喻政权或争逐的对象。
    旧时比喻群雄在中原争夺天下;也作“逐鹿中原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淮阴侯列传》:“秦失其鹿,天下共逐之。”

  • 返本还

    fǎn běn huán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本、原:根本,原来面貌。
    返回原来的地方。佛教说法,指忘了本原的人通过拜佛修行,回到本原状态;或指贬谪人世的仙人又回到仙界。

    成语出处:元・刘志渊《江神志令》:“返本还原真体现,魂魄聚,净无阴。”

  • 始要终

    yuán shǐ yào zhōng

    成语解释:探求事物发展的起源和结果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下》:“《易》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以为质也。”

  • 形毕露

    yuán xíng bì lù

    成语解释:原形:本来面目;毕露:完全暴露。
    本相完全暴露了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钱泳《履园丛话》:“(狐女曰)将衣求印,原冀升天,讵意被其一火,原形毕露,骨肉仅存,死期将至。”

  • 封不动

    yuán fēng bù dòng

    成语解释:封:封口。
    原意为原来贴好的封口一点也没变动。比喻一切照原样;丝毫没有变动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:“小娘子道:‘日日与主翁来看炉,是原封不动的,不知何如?’”

  • 委委

    yuán yuán wěi wěi

    成语解释:原原本本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凌濛初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九:“且说这段故事出在那个地方,甚么人家,怎的起头,怎的了结?看官不要性急,待小子原原委委说来。”

  • 九九归

    jiǔ jiǔ guī yuán

    成语解释:犹言归根到底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韩邦庆《海上花列传》第34回:“虽然沈小红性命也无啥要紧,九九归原,终究是为仔耐,也算一桩罪过事体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