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的成语(共153个)
高处不胜寒
成语解释:胜:承受,经得起。
站在高处经不起风寒。比喻人身居高位感觉到孤单寂寞。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水调歌头・丙辰中秋兼怀子由》词:“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”
一寒如此
成语解释:一:竟然;寒:贫寒。
竟然穷困到这样的地步。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范睢蔡泽列传》:“‘范叔一寒如此哉!’乃取一绨袍以赐之。”
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
成语解释: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,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、酝酿的。
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92回:“冰冻三尺,非一日之寒。”
冰厚三尺,非一日之寒
成语解释:非:不是;寒:冷。
冰冻到三尺厚,不是一天冷造成的。比喻某一种情况的形成,是经过长时间酝酿、积累的结果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王充《论衡・壮留》:“故夫河冰结合,非一日之寒;积土成山,非斯须之作。”
寒来暑往
成语解释:寒冷的冬季来临了;暑热的夏日过去了。形容时间的不停流逝。
成语出处:《周易・系辞下》:“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,而岁成焉。”
一暴十寒
成语解释: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;晒一天;冻十天;也不可能生长。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;一时又懒散;没有恒心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告子上》:“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,一日暴之,十日寒之,未有能生者也。”
噤若寒蝉
成语解释:噤:闭口不作声;若:像;寒蝉:深秋的知了。
不作声像深秋的知了一样。形容有顾虑不敢说话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杜密传》:“刘胜位为大夫,见礼上宾,而知善不荐,闻恶无言,隐情惜己,自同寒蝉,此罪人也。”
祁寒溽暑
成语解释:祁:大;溽:炎热天气。
冬季大寒,夏天湿热。比喻生活艰苦。成语出处:《旧五代史・郭崇韬传》:“陛下顷在河上,汴寇未平,废寝忘食,心在战阵,祁寒溽暑,不介圣怀。”
盛暑祁寒
成语解释:祁:大。
炎热的夏天,严寒的冬季。形容气候条件恶劣的时节。成语出处:《旧五代史・晋书・崔悦传》:“指命仆役,亦用礼节,盛暑祁寒,不便冒犯。”
冰寒于水
成语解释:冰比水冷。比喻学生胜过老师。
成语出处:先秦・荀况《荀子・劝学》:“青,取之于蓝,而青于蓝;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。”
寒耕暑耘
成语解释:冬耕地,夏锄草。泛指做各种农活。
成语出处:《管子・乘马数》:“使农夫寒耕暑耘,力归于上,女勤于纤微,而织归于府。”
寒木春华
成语解释:寒木不凋,春华吐艳。比喻各具特色。
成语出处:北齐・颜之推《颜氏家训・文章》:“刘应之曰:‘既有寒木,又发春华,何如也?’”
枕冷衾寒
成语解释:枕被俱冷。形容独眠的孤寂凄凉。
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西厢记》第四本第四折:“便枕冷衾寒,凤只鸾孤,月圆云遮,寻思来有甚伤嗟。”
芒寒色正
成语解释:指星光清冷色纯正。也借以称颂人的品行高洁正直。
成语出处:唐・刘禹锡《柳河东集序》:“粲焉如繁星丽天,而芒寒色正。”宋・张孝祥《代季父上陈枢密书》:“此数公者,声称德望,炳然较著,真与芒寒色正者比。”
心如寒灰
成语解释:见“心若死灰”。
成语出处:唐・刘禹锡《上杜司徒启》:“失意多病,衰不待年,心如寒灰,头有白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