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燥的成语

燥的成语(共15个)

  • 乏味

    kū zào fá wèi

    成语解释:枯燥:单调无趣。
    指单调缺乏情趣兴味。

    成语出处:路遥《平凡的世界》第四卷第48章:“一个人开车真是枯燥乏味。如果润生在旁边坐着,他们还能说点什么。”

  • 无味

    kū zào wú wèi

    成语解释:单调呆板;毫无趣味。

    成语出处:毛泽东《反对党八股》:“因此,群众就不欢迎他们枯燥无味的宣传,我们也不需要这样憋脚的不中用的宣传家。”

  • 唇焦口

    chún jiāo kǒu zào

    成语解释:焦:干。
    形容说话过多而口唇干燥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杜甫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:“公然抱茅入竹去,唇焦口燥呼不得。

  • 居湿

    tuī zào jū shī

    成语解释:把干的地方让给幼儿,自己睡在湿的地方。形容抚育孩子的辛劳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孝经援神契》:“母之于子也,鞠养殷勤,推燥居湿,绝少分甘。”

  • 口干舌

    kǒu gān shé zào

    成语解释:非常干渴。多形容天热或说话很多;费尽口舌。

    成语出处:三国・魏 曹植《善哉行》:“来日大难,口燥唇干;今日相乐,皆当喜欢。”

  • 生发未

    shēng fà wèi zào

    成语解释:胎发未干。用以指孩童之时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索虏传》:“焘大怒,谓奇曰:‘我生头发未燥,便闻河南是我家地。’”

  • 无味

    gān zào wú wèi

    成语解释:味:滋味,趣味。
    干巴巴的毫无趣味。

    成语出处:艾芜《文学手册・怎样获得文学的工具》:“这首歌,前头三句都是平铺直叙,显得干燥无味,一加尾后一句,便格外明快生动起来。”

  • 水流湿,火就

    shuǐ liú shī , huǒ jiù zào

    成语解释:水向湿处流,火往干处烧。指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。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易・乾》:“水流湿,火就燥,云从龙,风从虎……各从其类也。”孔颖达疏:“此二者以形象相感。水流於地,先就湿处;火焚其薪,先就燥处。”

  • 唇干

    kǒu zào chún gān

    成语解释:口腔和嘴唇都干了。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宋・郭茂倩《乐府诗集・相和歌辞十一・善哉行》:“来日大难,口燥唇干。今日相乐,皆当喜欢。”

  • 喉干

    kǒu zào hóu gān

    成语解释:燥:干。
    形容非常干渴。

    成语出处:老舍《赵子曰》:“直喊到他口燥喉干,心中发空,才打道进城回公寓。”

  • 如雷

    bào zào rú léi

    成语解释:见“暴躁如雷”。

  • 唇干口

    chún gān kǒu zào

    成语解释:形容说话过多而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古乐府・善哉行》:“来日大难,口燥唇干。”

  • 心烦意

    xīn fán yì zào

    成语解释:心烦:心情烦躁;意燥:思想杂乱。
    心思烦乱,不知怎样才好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楚・屈原《卜居》:屈原既放,三年不得复见,竭知尽忠,而蔽障于谗。心烦虑乱,不知所从。

  • 荻枯柴

    zào dí kū chái

    成语解释:荻:荻草,似芦苇。
    干燥的荻草,干枯的柴木。指易燃之物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・汉纪・献帝建安13年》:“乃取蒙冲半舰十艘,载燥荻枯柴,灌油其中,裹以帷幕,上建旌旗,豫备走舸,系于其尾。”

  • 炙冰使

    zhì bīng shǐ zào

    成语解释:炙:烤。
    用火烤冰,想使它干燥。比喻事情办不到。

    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・刺骄》:“欲望肃雍济济,后生有式,是犹炙冰使燥,积灰令炽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