价的成语(共58个)
- 讨价还价- 成语解释:卖主要价高;买主给价低;双方要反复争议。现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;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古今小说・蒋兴哥重会珍珠衫》:“三巧问了他讨价还价,便道:‘真个亏你些儿。’” 
- 价值连城- 成语解释:价:价格;连城:连成一片的好多城池。 
 形容物品很珍贵;价值很高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” 
- 瞒天讨价- 成语解释:瞒天:漫天,指无限度;讨价:指卖东西的人要价钱。 
 没有限度的要高价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14回:“这个正合着古语,‘瞒天讨价,就地还钱’,我说二三百银子,你就说二三十两!” 
- 声价十倍- 成语解释:声价:声望和社会地位。 
 比喻名誉地位大大增高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95回:“这大人们伯乐一顾,便声价十倍,何愁那州县不极力奉承。” 
- 身价百倍- 成语解释:身价:一个人的社会地位。 
 指名誉地位一下子大大提高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娄绍书《无声诗史》:“碑碣铭志之石,非公笔不重;断楮残煤,声价百倍。” 
- 无价之宝- 成语解释:无法估量价格的宝贝。比喻极珍贵的东西。 - 成语出处:元・王实甫《丽春堂》:“我这珠衣是无价之宝哩。” 
- 市无二价- 成语解释:买卖没有两种价钱,买卖公道,不欺骗人。形容社会风气好。亦作“市不二价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王莽传上》:“又奏为市无二价,官无狱讼。” 
- 市不二价- 成语解释:指买卖公道,不相欺诈。形容社会风气好。同“市无二价”。 -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王烈传》“卒于海表”裴松之注引《先贤行状》:“烈居之历年,未尝有患。使辽东强不凌弱,众不暴寡,商贾之人,市不二价。” 
- 待价而沽- 成语解释:等到好价钱再出售(沽:卖)。 
 比喻做事等待某种条件;或怀才等待赏识者重用。- 成语出处:宋・胡继宗《书言故事・金宝》:“待时而动曰待价而沽。” 
- 货真价实- 成语解释:货物质量好;价格公道;原是旧时商人招揽生意的用语。也可形容地道、不走样、不离谱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吴趼人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:“但不知可有‘货真价实,童叟无欺’的字样没有?” 
- 价廉物美- 成语解释:东西价钱便宜,质量又好。 - 成语出处:《近十年之怪现状》第十回:“苏州有个朋友写信来,要印一部书。久仰贵局的价廉物美,所以特来求教。” 
- 言无二价- 成语解释:原指卖商品时价格没有虚头;不讨价还价。后也泛指说出话来;不再改变。也作“口不二价”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逸民传・韩康》:“常采药名山,卖于长安市,口不二价,三十余年。” 
- 要价还价- 成语解释:买卖东西,卖主要价高,买主给价低,双方要反复争议。也比喻在进行谈判时反复争议,或接受任务时讲条件。 
- 漫天要价- 成语解释:无限度地乱要价。形容所提出的条件、要求过高。 - 成语出处:《人民日报》1981.2.11:“这个计划,也是精打细算搞出来的,并非漫天要价之作。” 
- 声价倍增- 成语解释:声价:声望和社会地位。 
 指声誉和社会地位成倍增加,迅速提高。- 成语出处:宋・洪咨夔《诸庄提举启》:“品题一出,声价倍增,四学士之名等华岳而俱重,六君子之选与日星而并垂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