蔽的成语(共39个)
浮云蔽日
成语解释:浮云遮住太阳。原比喻奸佞之徒蒙蔽君主。后泛指小人当道,社会一片黑暗。
成语出处:《文子・上德》:“日月欲明,浮云盖之。”
衣不蔽体
成语解释:蔽:遮。
衣服破烂,连身子都遮盖不住。形容生活贫苦。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警世通言》第31卷:“当初坟堂中教授村童,衣不蔽体,食不充口。”
蔽明塞聪
成语解释:蔽:遮;聪:听觉灵敏;明:看得清楚。
蒙住眼睛不看,堵塞耳朵不听。指对外界事物不闻不问。成语出处:宋・曾巩《洪范传》:“夫然,故蔽明塞聪,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。”
遮天蔽日
成语解释:遮蔽天空和太阳。形容事物体积庞大、数量众多或气势盛大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八十三回:“远远望见辽兵盖地而来,黑洞洞遮天蔽日,都是皂雕旗。”
干云蔽日
成语解释:干:冲;蔽:遮挡。
冲上云霄,挡住太阳。形容树木高大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丁鸿传》:“干云蔽日之木,起于葱青。”
遮空蔽日
成语解释:同“遮天蔽日”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方汝浩《禅真逸史》第二十九回:“军行腾起地中尘,遮空蔽日;马走踏翻拦路草,偃土摇风。”
蔽日遮天
成语解释:遮住了天空和太阳。形容遮盖的范围非常宽广。
成语出处:北魏 郦道元《水经注・江水》:“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崖连山,略无阙处,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,自非停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”
隐天蔽日
成语解释:把天遮住,把太阳也挡住了。形容覆盖的面积广大。
成语出处:北魏 郦道元《水经注・江水》:“自三峡七百里中,两岸连山,略无阙处,重岩叠嶂,隐天蔽日,自非停午夜分,不见曦月。”
旌旗蔽天
成语解释:旌旗:旗帜;蔽:遮蔽。
旌旗繁多遮蔽天空。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。成语出处:宋・周密《武林旧事・御教》:“戈甲耀日,旌旗蔽天,连亘二十余里,粲如锦绣。”
旌旗蔽日
成语解释:旌旗:旗帜的通称,这里特指战旗。
战旗遮住了日光。形容军队数量众多,阵容雄壮整齐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向《战国策・楚策一》:“于是楚王游于云梦,结驷千乘,旌旗蔽日。”
旌旗蔽空
成语解释:旌旗:旗帜;蔽:遮蔽。
旌旗繁多遮蔽天空。比喻军队阵容的盛大壮观。成语出处:宋・苏轼《前赤壁赋》:“旌旗蔽空,酾酒临江,横槊赋诗,固一世之雄也,而今安在哉?”
一言以蔽之
成语解释:蔽:掩覆,引申为概括。
用一句话来概括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《诗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'思无邪。'”
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
成语解释:蔽:遮挡;泰山:山名。
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,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。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体。成语出处:《鹗冠子・天则》:“一叶蔽目,不见泰山;两耳塞豆,不闻雷霆。”
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
成语解释:蔽:遮盖;泰山:山名。
一根手指挡住了眼睛,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。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,看不到全局或整体。成语出处:谢觉哉《关于独立思考》:“至于全体的事,不管好处多大,总是‘一指蔽目,不见泰山’。”
衣取蔽寒
成语解释:取:选取,采用;蔽:遮往。
衣服只求抵御寒冷。成语出处:宋・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:“平生衣取蔽寒,食取充腹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