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去的成语

去的成语(共221个)

  • 汤里来,水里

    tāng lǐ lái , shuǐ lǐ qù

    成语解释:指银钱随手来随手去,留不住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61回:“这正是俗语云:‘大海里翻了豆腐船,汤里来,水里去’。”

  • 以战战,以杀

    yǐ zhàn qù zhàn , yǐ shā qù shā

    成语解释:用战争制止战争,用杀戮制止杀戮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卫・商鞅《商君书・画策》:“以战去战,虽战可也;以杀去杀,虽杀可也。”

  • 召之即来,挥之即

    zhào zhī jí lái , huī zhī jí qù

    成语解释:召:召唤。
    挥:摆手。
    手一召就来,手一摆就去。形容非常听从指挥。

    成语出处:老舍《老舍自传》第六章第五节:“无关紧要的人物一律招之即来,挥之即去,毫不客气。”

  • 招之不来,麾之不

    zhāo zhī bù lái , huī zhī bù qù

    成语解释:麾:同“挥”,挥手。
    形容为人刚正不阿,坚定不移,不轻易听命于人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汲黯列传》:“使黯任职居官,无以逾人,然至其辅少主,守城深坚,招之不来,麾之不去,虽自谓贲育亦不能夺之矣。”

  • 上楼

    shàng lóu qù tī

    成语解释:比喻进行极其秘密的谋划。也比喻诱人上当。

    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诸葛亮传》:“琦乃将亮游观后园,共上高楼。饮宴之间,令人去梯,因谓亮曰:‘今日上不至天,下不至地,言出子口,入于吾耳,可以言示?’”

  • 恶不

    wù bù qù shàn

    成语解释:不因为厌恶某人而否定他的优点。

    成语出处:左丘明《左传・哀公五年》:“私仇不及公,好不废过,恶不去善,义之经也。”

  • 效死勿

    xiào sǐ wù qù

    成语解释:指竭尽忠诚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孟子梁惠王下》:“世守也,非身之所能为也,效死勿去。”

  • 效死弗

    xiào sǐ fú qù

    成语解释:效:献出;弗:不。
    拼死报效,不肯离去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梁惠王》:“效死而民弗去。”

  • 难留

    xīn qù nán liú

    成语解释:去:离开。
    心已在别处,难以挽留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王僧孺《为姬人自伤》诗:“断弦犹可续,心去最难留。”

  • 不返

    yī qù bù fǎn

    成语解释:返:回来。
    一去就不再回来了。

    成语出处:梁遇春《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(二)》:“看着青春的易逝,才觉得青春的可贵,因此也更想能够在这一去不返的瞬间里得到无穷的快乐。”

  • 不如归

    bù rú guī qù

    成语解释:杜鹃鸟的叫声很象“不如归去”。旧时常用以作思归或催人归去之辞。也表示消极求退。

    成语出处:宋・梅尧臣《杜鹃》诗:“蜀帝何年魄,千春化杜鹃;不如归去语,亦自古来传。”

  • 不知

    bù zhī qù xiàng

    成语解释:不知道到哪里去了。

    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一回:“宣王问曰:‘如今红衣小儿何在?’答曰:‘自教歌之后,不知去向。’”

  • 大事

    dà shì qù yǐ

    成语解释:去:失去。
    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。多指政权丧失,国家灭亡等大事。

    成语出处:汉・荀悦《汉纪・高祖纪》:“诚用此计,大事去矣。” 北周・庾信《哀江南赋》:“大事去矣,人之云亡。”

  • 陈言

    wù qù chén yán

    成语解释:务:务必;陈言:陈旧的言辞。
    陈旧的言辞一定要去掉。指写作时务必要去掉陈旧的言辞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朱彝尊《鱼计庄词》序:“休宁戴生锜,从余游,其为词,务去陈言。”

  • 泰来

    pǐ qù tài lái

    成语解释:指厄运过去,好运到来。

    成语出处:五代十国・前蜀・韦庄《湘中作》诗:“否去泰来终可待,寒夜休唱《饭牛歌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