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焉的成语

焉的成语(共32个)

  • 不觉

    xī yān bù jué

    成语解释:习:习惯;焉:语气助词,相当于“于是”的意思。
    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沈德潜《学诗晬语》下卷:“改漫为熳,不知起于何时?焉乌成马,习焉不觉,殊可怪也。”

  • 弗察

    xí yān fú chá

    成语解释:习:习惯;焉:语气助词,相当于“于是”的意思。
    指习惯于某种事物而觉察不到其中的问题。

    成语出处:清・梁章钜《浪迹续谈・孙白谷》:“此实传庭,又或误以为‘傅庭’,耳食之徒,遂习焉弗察耳。”

  • 有子存

    yǒu zǐ cún yān

    成语解释:焉:表示陈述的语气词。
    有儿子在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郑・列御寇《列子・汤问》:“虽我之死,有子存焉。”

  • 罪莫大

    zuì mò dà yān

    成语解释:罪恶之大无过于此。形容罪大恶极。

   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五年》:“昭子即位,朝其家众曰:‘竖牛祸叔孙氏,使乱大从,杀適立庶,又披其色,将以赦罪,罪莫大焉。’”

  • 不入虎穴得虎子

    bù rù hǔ xuè yān dé hǔ zǐ

    成语解释:虎穴: 老虎洞,指危险之地。
    虎子:虎的儿子,小老虎,比喻欲得之目的物。

    用来说明人们做事,如果不下定决心,不身历险境,不经过艰苦的努力,是不能达到目的的。

    (谚语)不深入险境,就不能获取胜利成功。亦作“不探虎穴,安得虎子”、“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”、“不入兽穴,安得兽子”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范晔《后汉书・班超传》:“超曰:『不入虎穴,不得虎子。当今之计,独有因夜以火攻虏,使彼不知我多少,必大震怖,可殄尽也。』”三国演义˙第一一七回:“『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?』我与汝等来到此地,若得成功,富贵共之。”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˙四十六回:“不入虎穴,焉得虎子!身先士卒,古之名将皆然。”

  • 上有所好,下必甚

    shàng yǒu suǒ hào , xià bì shèn yān

    成语解释:上:居上位的人;好:爱好;甚:更厉害。
    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,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。指上行下效,影响深重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上》: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

  • 上之所好,下必甚

    shàng zhī suǒ hào , xià bì shèn yān

    成语解释:上:居上位的人;好:爱好;甚:更厉害。
    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,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。指上行下效,影响深重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上》:上有好者,下必有甚焉者矣。

  • 之志

    zhōng yān zhī zhì

    成语解释:在此安身终老的想法。

    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沈约《宋书・傅隆传》:“义熙初,年四十,始为孟昶建威将军,员外散骑侍郎。坐辞兼,免。复为会稽征虏参军。家在上虞,及东归,便有终焉之志。”

  • 若丧

    tà yān ruò sàng

    成语解释:嗒焉:沮丧的样子。
    原指形神解体,物我皆失。后多形容懊丧的神情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齐物论》:仰天而嘘,嗒焉似丧其耦。

  • 不精

    zé yān bù jīng

    成语解释:择:选择;精:精粹。
    从中有所选择却不够精当。

   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原道》:“荀与扬也,择焉而不精,语焉而不详。”

  • 自丧

    tà yān zì sàng

    成语解释:嗒焉:沮丧的样子。
    形容若有所失或灰心丧气的心态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宋・庄周《庄子・齐物论》:“仰天而嘘,嗒焉似丧其耦。”

  • 割鸡

    gē jī yān yòng
  • 长往

    kè yán cháng wǎng

    成语解释:溘:忽然。
    指人突然死亡。

    成语出处:战国・楚・屈原《楚辞・离骚》:“宁溘死以流亡兮,余不忍为此态也。”

  • 如捣

    nì yān rú dǎo

    成语解释:惄焉:忧思伤痛的样子。
    忧思伤痛,心中像有东西撞击。形容忧伤思念,痛苦难忍。

    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小雅・小弁》:“我心忧伤,惄焉如捣。”

  • 用牛刀

    yān yòng niú dāo