偃的成语(共36个)
风行草偃
成语解释:行:过;吹过;偃:卧倒;倒伏。
风吹过来;草就倒伏。比喻上面的意图传下来;下级一律绝对服从。也比喻人们顺从身边的形势而采取自己的行动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:“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,必偃。”
偃武修文
成语解释:偃:停止;修:致力于。
停止武备;提倡文教。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武成》:“王来自商,至于丰,乃偃武修文,归马于华山之阳,放牛于桃林之野。”
偃旗息鼓
成语解释:偃:放倒;息:停止。
原指秘密行军;不暴露目标。后用以指休战或不声不响停止行动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蜀志・赵云传》:“成都既定,以云为翊军将军。”裴松之注引《赵云别传》:“云入营,更大开门,偃旗息鼓,公军疑云有伏兵,引去。”
偃旗卧鼓
成语解释:见“偃旗息鼓”。
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王僧辩传》:“及贼前锋次江口,僧辩乃命众军,乘城固守,偃旗卧鼓,安若无人。”
韬戈偃武
成语解释:收藏兵器,停止武备。谓息兵修文。
成语出处:唐・魏征《隋书・炀帝纪》:“译靡绝时,书无虚目,韬戈偃武,天下晏如。”
偃鼠饮河
成语解释:比喻所需极有限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庄子《庄子・逍遥游》:“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”
偃武息戈
成语解释:停息武备,不事战争。
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公孙述传》:“嚣(隗嚣)不及此时推危乘胜,以争天命,而退欲为西伯之事,尊章句,宾友处士,偃武息戈,卑辞事汉,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。”
偃武休兵
成语解释:见“偃武息戈”。
成语出处:宋・岳飞《乞解军务第三札子》:“今讲好已定,两宫天眷,不日可还;偃武休兵,可期岁月。”
风向草偃
成语解释:偃:卧倒,倒伏。
风一吹草就倒下。比喻庶民被德教感化而顺从君主。也比喻有声望的人言行影响世态俗情。成语出处:晋・葛洪《抱朴子・审举》:“引用驽庸,以为党援,而望风向草偃,庶事之康,何异悬瓦砾而责夜光,弦不调而索清音哉!”
化若偃草
成语解释:谓教化推行如风吹草伏。形容教化之易推行。语本《论语·颜渊》:“子为政焉用杀,子欲善而民善矣。
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必偃。”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颜渊》:“子为政焉用杀,子欲善而民善矣。君子之德风,小人之德草,草上之风必偃。”
起偃为竖
成语解释:偃:卧躺。
竖:立,站着。
使躺着的人站起来。比喻给予减轻刑罚的恩惠。成语出处: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志・钟繇传》:“繇欲轻减大辟之条,以增益刖刑之数,此即起偃为竖,化尸为人矣。”
偃革为轩
成语解释:指停息武备,修治文教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留侯世家》:“殷事已毕,偃革为轩,倒置兵戈,覆以虎皮,以示天下不复用兵。”裴駰集解引如淳曰:“革者,革车也;轩者,赤黻乘轩也。偃武备而治礼乐也。”
修文偃武
成语解释:提倡文教,停息武备。
成语出处:唐・薛逢《九日曲池游眺》:“正当海晏河清日,便是修文偃武时。”
卧鼓偃旗
成语解释:卧鼓:停止敲鼓;偃旗:放倒旗子。
放倒旗子,停止敲鼓。指隐蔽行军,不暴露目标。成语出处:《周书・王思政传》:“东魏太尉高岳、行台慕容绍宗、同刘丰生等,率步骑十万来攻颍川,城内卧鼓偃旗,若无人者。”
偃武崇文
成语解释:停息武备,崇尚文教。
成语出处:《魏书・咸阳王禧传》:“国朝偃武崇文,偏舍来久,州镇兵人,或有雄勇,不闲武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