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成语(共153个)
天上天下,惟我独尊
成语解释:惟:只有;尊:地位或辈分高。
形容人妄自尊大,目空一切。成语出处:《敦煌变文集・太子成道经》第一卷:“天上天下,惟我独尊。”
天上地下,惟我独尊
成语解释:惟:只有;尊:地位或辈分高。
形容人妄自尊大,目空一切。成语出处:康有为《大同书》甲部:“当其新识骤得,踊跃狂喜,亦有天上地下,惟我独尊之势,皆智之为也。”
我醉欲眠
成语解释:我醉了,想睡觉。指为人真诚直率。
成语出处:《宋书・陶潜传》:“贵贱造之者,有酒辄设。潜若先醉,便语客:‘我醉欲眠,卿可去。’其直率如此。”
顺我者生,逆我者死
成语解释: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,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庄子・盗跖》:“顺吾意则生,逆吾意则死。”
实获我心
成语解释:表示别人说得跟自己的想法一样。
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50回:“萧后见说:‘娘娘此言,实获我心。’”
我武惟扬
成语解释:形容威武凌厉,奋发向上的样子。
成语出处:《尚书・泰誓中》:“今朕必往,我武惟扬,侵于之疆,取彼凶残,我伐用张,于汤有光。”
尔为尔,我为我
成语解释:尔:你。
你是你,我是我。指两者界限分明,互不沾边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公孙丑》:“尔为尔,我为我,虽袒裼裸裎于我侧,尔焉能浼我哉!”
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
成语解释:族类:同族人;异:不同。
不是我们同族的人,跟我们不是一条心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成公四年》:“史佚之志有之曰:‘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。’楚虽大,非吾族也,其肯字我乎?”
诲尔谆谆,听我藐藐
成语解释:教诲不倦的样子。藐藐:疏远的样子。
讲的人不知疲倦,听的人若无其事。形容徒费唇舌。成语出处:《诗经・大雅・抑》:“诲尔谆谆,听我藐藐。”
你不仁,我不义
成语解释:你不讲仁义道德,我也就不道义了。
成语出处:明・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七回:“他无仁,我无义。公子必欲免祸,非行大事不可。”
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
成语解释:负:辜负;毋:不要。
宁可让我辜负一切人,不要让任何人辜负我。指极其自私自利的处世态度。成语出处:曾朴《孽海花》第34回:“你不要拉我,宁我负人,毋人负我。我今天只好学曹孟德!”
伯仁由我而死
成语解释:伯仁:晋代周颙的字。
指对别人的死亡负有某种责任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周颙传》:“吾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。”
顺我者吉,逆我者衰
成语解释:顺:顺从;吉:吉利;逆:违逆;衰:衰败。
顺从我的就会吉利,违背我的就会衰亡。成语出处:宋・张君房《云笈七签》第20卷:“承玄步虚,上蹑玉机,衣斗履斗,流铃焕威,顺我者吉,逆我者衰,我行天真,万里廓开。”
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
成语解释:捐:舍弃,抛弃。
从我手里得到的东西,又从我手里失去。比喻兴败无常或得失相抵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魏其武安侯列传》:“魏其侯曰:‘侯,自我得之,自我捐之,无所恨。’”
自我得之,自我失之
成语解释:从我手里得到的东西,又从我手里失去。比喻兴败无常或得失相抵。
成语出处:唐・姚思廉《梁书・邵陵王纶传》:“高祖叹曰:‘自我得之,自我失之,亦复何恨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