必的成语(共179个)
骄兵必败
成语解释:骄兵:恃强轻敌的军队。
恃强轻敌的军队必定失败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魏相传》:“恃国家之大,矜民人之众,欲见威于敌者,谓之骄兵,兵骄者灭。”
必争之地
成语解释:敌对双方非争夺不可的战略要地。
成语出处:《周书・王悦传》:“白马要冲,是必争之地。今城守寡弱,易可图也。”
寸土必争
成语解释:寸土:极小的一片土地。
一点土地也不让敌方侵占;要进行争夺。形容斗争激烈尖锐和针锋相对。也作“尺寸必争”、“寸土不让”。成语出处:北宋《新唐书・李光弼传》:“两军相敌,尺寸必争。”
必里迟离
成语解释:阴历九月九日。
成语出处:《辽史・嘉仪志》:“九月重九日,天子率群臣部族射虎,少者为负,罚重九宴。……国语谓是日为‘必里迟离’,九月九日也。”
哀兵必胜
成语解释:哀兵: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。
一说“哀;悯也”。怜惜和慈爱士卒。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。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;能奋起抗战;必获胜利。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。成语出处:先秦・李耳《老子・德经》第69章:“祸莫大于轻敌,轻敌几丧吾宝,故抗兵相加,哀者胜矣。”三国・魏 王弼注:“抗,举也;加,当也。哀者必相惜,而不趣利避害,故必胜。”
锱铢必较
成语解释:锱:四分之一两;铢:二十四分之一两;二者是古代极小的计量单位。
一分一厘的钱或极小的事情都要计较。形容非常认真或非常小气。成语出处:《荀子・富国》:“割国之锱铢以赂之,则割定而欲无厌。”
言多必失
成语解释:言:话;失:失误;错误。
话说得多了;一定有失误的地方。成语出处:《鬼谷子・本经符》:“言多必有数短之处。”
法贵必行
成语解释:贵:崇高,可贵。
法令贵在切实执行。成语出处:宋・司马光《资治通鉴・唐纪・德宗贞元十年》:“法贵必行,慎在深刻,裕其制以便俗,严其令以惩违微损有余,稍忧不足。”
必由之地
成语解释:必:一定;由:经过。
必定要经过的道路、地方。成语出处:清・褚人获《隋唐演义》第21回:“此人闻得青州有三千银子上京,兖州乃必由之地,意欲探取。”
物极必反
成语解释:极:尽头;反:转向反面。
指事物发展到极端;必定会向相反方向转化。成语出处:宋・朱熹《近思录》引宋・程颐曰:“如《复卦》言七日来复,其间无不断续,阳已复生,物极必返,其理须如此。”
过盛必衰
成语解释:过:太甚;盛:兴盛。
太过兴盛就一定会转向衰弱。成语出处:宋・辛弃疾《论荆襄上流为东南重地》:“厥今夷狄,物伙地大,德不足,力有余,过盛必衰,一失其御,必将豪杰并起,四分五裂。”
三人行,必有我师
成语解释:三个人一起走路,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为我的老师。指应该不耻下问,虚心向别人学习。
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: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择其善者而从之,其不善者而改之。”
有求必应
成语解释:只要有人请求;就一定答应。形容容易答应人的请求;好说话。
成语出处:唐・李煙《妒神颂》:“所求必应,高山仰止。”
操刀必割
成语解释:操:持。
手里拿着刀,一定要割物。比喻办事必须及时。成语出处:《六韬・守土》:“日中必彗,操刀必割,执斧必伐。日中不彗,是谓失时;操刀不割,失利之期;执斧不伐,贼人将来。”
言必有中
成语解释:中:关键的地方。
不说则已;一说就说到点子上。指说话很中肯。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先进》:“子曰:‘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’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