厌的成语(共64个)
- 渎货无厌- 成语解释:渎:同“黩”,贪污;货:财物;厌:满足。 
 贪污财物没有满足。形容贪得无厌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左丘明《左传・昭公十三年》:“晋有羊舌鲋者,渎货无厌。” 
- 贪残无厌- 成语解释:厌:满足。 
 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。- 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王全斌传》:“而罔思寅畏,速此悔尤,贪残无厌,杀戮非罪,稽于偃革,职而玩兵。” 
- 贪滥无厌- 成语解释:厌:满足。 
 乱贪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。- 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83回:“谁想这伙官员,贪滥无厌,徇私作弊,克减酒肉。” 
- 喜新厌故- 成语解释:见“喜新厌旧”。 - 成语出处:《清史稿・王茂荫传》:“今行大钱,颇见便利,盖喜新厌故,人情一概。” 
- 优柔厌饫- 成语解释:见“优柔餍饫”。 - 成语出处:明・宋濂《故东吴先生吴公墓碣铭》:“遐尔学徒,争奔走其门,先生随其资器,孳孳训迪,必使优柔厌饫而后已。” 
- 神憎鬼厌- 成语解释:憎:憎恨;厌:讨厌。 
 连鬼神都讨厌。形容十分让人憎恨讨厌。- 成语出处:欧阳山《三家巷》:“那恶毒的老太婆虽然神憎鬼厌,可她却具有一种特殊的权利,她能够叫焦仲卿和刘兰芝分开。” 
- 厌家鸡,爱野雉- 成语解释:厌:憎恶;雉:野鸡。 
 憎恶家鸡,喜欢野鸡。原意是晋庚翼把自己的书法喻为家鸡,把王羲之的书法喻为野鸡。比喻贱近贵远。- 成语出处:晋・何法盛《晋中兴书》第七卷:在荆州与都下书云:‘小儿辈贱厌家鸡,爱野雉,皆进逸少书,须吾还,当比之。’ 
- 原野厌人之肉- 成语解释:大地都吃饱死人的肉了。比喻战场中战死的人非常多。 - 成语出处:汉・扬雄《法言・渊骞》:原野厌人之肉,川谷流人之血。 
- 旧书不厌百回读- 成语解释:已经读过的书,不厌烦的再拿出来读。是说多读旧书,自然会有新的领悟。与“温故知新”义同。 - 成语出处: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诗:“故书不厌百回读,熟读深思子自知。” 
- 五荤三厌- 成语解释:五荤:佛教忌食的五种蔬菜,即大蒜、小蒜、兴渠、慈葱、茗葱;三厌:道教忌食的三种肉:即雁、狗、乌龟。 
 泛指饮食的禁忌。- 成语出处:明・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十九回:师父,我受了菩萨戒行,断了五荤三厌,在我丈人家持斋把素,更不曾动荤,今日见了师父,我开了斋罢。 
- 不厌糟糠- 成语解释:厌:满足;糟糠:用以充饥的酒糟糠皮等粗劣的食物。 
 就连酒糟、米糠这样粗劣的食物也吃不饱。形容生活极其困苦。- 成语出处:《战国策・韩策一》:韩地险恶,山居,五谷所生,非麦而豆;民之所食,大抵豆饭藿羹;一岁不收,民不厌糟糠;不满九百里,无二岁之所食。 
- 求索无厌- 成语解释:求:追求;索:搜索;厌:满足。 
 形容贪欲没有满足的时候。- 成语出处:《吕氏春秋・怀宠》:征敛无期,求索无厌。 
- 饫闻厌见- 成语解释:饫闻:饱闻;厌见:饱见。 
 指见闻甚多。- 成语出处:唐・韩愈《燕喜亭记》:“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。” 
- 乐而不厌- 成语解释:喜爱而不厌倦。 - 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六一笔记・夏日学书说》:“使其遂至于工,可以乐而不厌。” 
- 乐新厌旧- 成语解释:喜新厌旧。谓感情不专一。 - 成语出处:唐・陆贽《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》:“时俗常情,乐新厌旧,有始卒者,其唯圣人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