忘的成语(共204个)
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
成语解释: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,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。形容一心为公为国。
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贾谊传》:“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,国耳忘家,公耳忘私,利不苟就,害不苟去,唯义所生。”
日昃忘食
成语解释:太阳已偏西还顾不上吃饭。形容专心致志,勤勉不懈。
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张轨传》:“未能雪天人之大耻,解众庶之倒悬,日昃忘食,枕戈待旦。”
忘战必危
成语解释:战:战备。
危:危险,危机。
国虽大,好战必亡,天下虽平,忘记了战备就一定会产生危机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主父偃传》:“国虽大,好战必亡;天下虽平,忘战必危。”
盛不忘衰
成语解释:盛:兴隆,盛大。
兴盛时不忘记衰败时。形容安不忘危,能深谋远虑。成语出处:东汉・班固《汉书・匈奴传》:“及孝元时,仪罢守塞之备,侯应以为不可,可谓盛不忘衰,安必思危,远见识微之明矣。”
相忘形骸
成语解释:谓彼此不拘形迹,无所顾忌。
成语出处:清・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・小梅》:“答云:‘小梅事我年余,相忘形骸,我已婉求之矣。’”
感遇忘身
成语解释:感遇:感激恩遇;忘身:愿舍身相报。
旧时士大夫向皇帝谢恩,表示忠心的套话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庚亮传》:“且先帝谬顾,情同布衣,感今恩重命轻,遂感遇忘身。”
理不忘乱
成语解释:国家得以平安治理的时候,不能忘记混乱的日子。
成语出处:宋・王禹偁《进端拱箴表》:“然而安不忘危,理不忘乱,糜不有初,鲜克有终,古圣贤之深旨也。”
入鲍忘臭
成语解释:鲍鱼:咸鱼。
如同进入咸鱼店,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。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。成语出处:南朝・梁・萧纲《与湘东王书》:“入鲍忘臭,效尤至祸。”
相忘江湖
成语解释:指鱼在江湖里彼此相忘。形容彼此间无急切的需要而相互忘记,各不关心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宋・庄周《庄子・大宗师》:“泉涸,鱼相与处于陆,相呴以湿,相濡以沫,不如相忘于江湖。”
指敌忘身
成语解释:指敌:与敌人作战。
与敌人作战,要舍生忘死,勇于牺牲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尉缭《尉缭子・兵教下》:“兵有五致:为将忘家,逾垠忘亲,指敌忘身,必死则生,急胜为下。”
图身忘国
成语解释:图:谋取。
只谋取个人的利益而不顾国家的安危。成语出处:唐・白居易《有木诗序》:“余读汉书列传,见佞顺媕婀,图身忘国,如张禹辈者。”
没齿不忘
成语解释:没齿终生。一辈子也忘不了。
成语出处:汉・张衡《同声歌》:“乐莫斯夜乐,没齿焉可忘。”
每饭不忘
成语解释:指时刻不忘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张释之冯唐列传》:“文帝曰:‘吾居代时,吾尚食监高袪数为我言赵将李齐之贤,战于钜鹿下。今吾每饭,意未尝不在钜鹿也’”
不忘母训
成语解释:指不忘记母亲的教诲。
不忘沟壑
成语解释:沟壑:山沟。
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,弃尸山沟。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。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。成语出处:战国・孟子《孟子・滕文公下》:“志士不忘在沟壑,勇士不忘丧其元。”赵歧注:“志士守义者也,君子固穷,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