闻的成语(共239个)
- 耳闻是虚,眼观为实- 成语解释:亲自听到的还不足为信,只有亲眼看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。 - 成语出处:清・名教中人《好逑传》第九回:“‘耳闻是虚,眼观为实’,叔叔此时,且不要过于取笑侄女,请再去一访,……那时再来取笑侄女,却也未迟。” 
- 目不忍见,耳不堪闻- 成语解释:堪:可。 
 不忍心看,不忍心听。形容情景十分凄惨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叶燮《原诗・内篇》:“想其时,陈言为之祸,必有出于目不忍见,耳不堪闻者。” 
- 目不忍视,耳不忍闻- 成语解释:不忍心看,不忍心听。形容情景十分凄惨。 - 成语出处:康有为《大同书》乙部:“若将其坑降之迹演以杂剧,累一月描写之,当无人不恻动其心,哀矜涕泗,目不忍视,耳不忍闻矣。” 
- 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- 成语解释:闻:听见。 
 想要别人不听见,不如自己不说。- 成语出处:汉・枚乘《上书谏吴王》:“欲人勿闻,莫若勿言;欲人勿知,莫若勿为。” 
- 朝闻道,夕死可矣- 成语解释:早晨闻道,晚上死去。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。 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里仁》:“子曰:‘朝闻道,夕死可矣。’” 
- 安于故俗,溺于旧闻- 成语解释:俗:习俗。 
 溺:沉溺,陷入。
 拘守于老习惯,局限于旧见闻。形容因循守旧,安于现状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商君列传》:“常人安于故俗,学者溺于所闻。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,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。” 
- 视而弗见,听而弗闻- 成语解释:视:看。 
 指不注意,不重视,睁着眼却没看见。也指不理睬,看见了当作没看见,听到了当作没听见。- 成语出处:西汉・戴圣《礼记・中庸》:“鬼神之为德其咸乎,视之而弗见,听之而弗闻。” 
- 言之无罪,闻之足戒- 成语解释:言:说话;闻:听话;足:足以,值得;戒:警惕。 
 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,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汪琬《诗说序》:“诗独主志,所为主文谲谏,与言之无罪,闻之足戒者,其词则隐,其旨则微。” 
- 愿闻显据,以核理实- 成语解释:愿意听到明显的证据,以核实事理与客观实际。 - 成语出处:南朝・宋・祖冲之《辩戴法兴难新历》:“夫为合必有不合,愿闻显据,以核理实。” 
- 有闻必录- 成语解释:闻:听到的;录:记录。 
 凡是听到的;全部记录下来。- 成语出处:清・张春海《宦海》第11回:“在下做书的更不便无端妄语,信口雌黄,不过照着有闻必录的例儿,姑且的留资谈助。” 
- 多闻阙疑- 成语解释:阙疑: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,不下判断。 
 多听一听别人的言论,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,暂不下判断。也指知识渊博而治学严谨。- 成语出处: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为政》:“多闻阙疑,慎言其余,则寡尤。” 
- 秽德彰闻- 成语解释:秽:秽恶;秽德:丑恶的行为;彰:明显。 
 丑恶的行为已经为人所共知。- 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37回:“这等的秽德彰闻,焉得不人皆掩鼻!” 
- 遐迩闻名- 成语解释:迩:近;遐:远。 
 形容名声很大;远近都知道。- 成语出处:唐・玄奘《大唐西域记》:“重学敬德,遐尔著闻。” 
- 闻风而起- 成语解释:闻:听到;风:风声,消息。 
 一听到风声,就立刻起来响应。- 成语出处:宋・陈亮《祭赵尉母夫人文》:“登堂莫及,闻风而起。” 
- 旷古奇闻- 成语解释:旷古:自古所没有的。 
 自古以来从未听到过的奇异的事情。- 成语出处:周作人《代快邮》:“五四运动以来的民气作用,有些人诧为旷古奇闻,以为国家将兴之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