性的成语(共103个)
习以成性
成语解释:习:习惯。
习惯了就养成了性格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王导传》:“习以成性,迁善远罪而不自知,行成德立。”
福至性灵
成语解释:性灵:聪明。
形容福运到来,人变得聪明了。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56回:“亦是他福至性灵,忽又想到一个绝妙计策,仍旧上来见老师。”
熏陶成性
成语解释:熏陶:感化,培养;性:习惯。
经常受到某方面的感染而形成的某种习性。成语出处:元《宋史・程颐传》:“今夫人民善教其子弟者,亦必延名德之士,使与之处,以熏陶成性。”
性烈如火
成语解释:性:性情,脾气。
形容性情暴躁。成语出处:金庸《天龙八部》第18回:“那高个儿的僧人性烈如火,提起醋钵大的拳头,呼的一拳,又向乔峰击到。”
杨花水性
成语解释:柳絮飘扬,水性流动,因以“杨花水性”比喻轻薄女子等用情不专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四十三回:“不过瞿耐庵惧内得很,一直不敢接他上任。那爱珠又是堂子里出身,杨花水性。”
弄性尚气
成语解释:指凭感情办事,好耍脾气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四回:“这薛公子的混名,人称他‘呆霸王’,最是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,而且使钱如土。”
水性随邪
成语解释:邪:不正派。
比喻没有主见,不正派。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哭存孝》:“枉了他那眼霜卧雪,阿妈他水性随邪。”
化性起伪
成语解释:谓变化先天的本性,兴起后天的人为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性恶》:“故圣人化性而起伪,伪起而生礼义,礼义生而制法度。”
使性掼气
成语解释:见“使性谤气”。
成语出处:清・吴敬梓《儒林外史》第27回:“五更鼓出来拜堂,听见说有婆婆,就惹了一肚气,出来使性掼气,磕了几个头,也没有茶,也没有鞋。”
使性谤气
成语解释:亦作“使性傍气”。亦作“使性掼气”。发脾气;撒气。
成语出处:明・兰陵笑笑生《金瓶梅》第91回:“这玉簪又气不愤,使性谤气,牵家打伙,在厨房内打小鸾,骂兰香。”
适性忘虑
成语解释:谓顺悦情性忘却忧虑。
成语出处:宋・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・半山老人》:“本图适性忘虑,反苦思劳神,不如且已。”
严气正性
成语解释:气:脾气;性:性格。
性格刚直,毫不苟且。成语出处:《后汉书・孔融传论》:“夫严气正性,覆折而已。”
性急口快
成语解释:性子急,有话就说。
成语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40回:“那何小姐性急口快,便道:‘娘这话也说得是,那么着,我就在家里服侍婆婆,叫我妹子跟了他去。’”
修身养性
成语解释:陶冶身心,涵养德性,陶冶心性。
成语出处:清・姜振名《永庆升平前传》第25回:“喝了一碗茶,把碗往地下一扔,说:‘可不必生气,出家人修身养性。’”
性相近,习相远
成语解释:人出生时本性是相近的,后来因学习环境及所学事情的不同,好坏就愈差愈远了。表示后天环境的重要。
成语出处:论语阳货篇:“性相近也,习相远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