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ou的成语(共209个)
无路可走
成语解释:处于极限,到达不可能逾越之处。
三十六着,走为上着
成语解释:着:下棋落子,比喻计策或手段。
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,没有别的好办法,只能出走了事。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二回:“娘道:‘我儿,三十六着,走为上着,只恐没处走。’”
吃饭防噎,走路防跌
成语解释:吃饭时要防止被食物噎住,走路时要防止摔跤。形容处事小心谨慎。
成语出处:明・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十回:“岂不闻古人言:‘吃饭防噎,走路防跌?’”
吃不了兜着走
成语解释:比喻不能承受或担当。
成语出处:清・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23回:“不可拿进园去,叫人知道了,我就‘吃不了兜着走’了。”
有理走遍天下
成语解释:只要有道理,任何地方都行得通。
成语出处:欧阳山《苦斗》:“他惯用的口头禅是:‘有理走遍天下!’”
走了和尚走不了庙
成语解释:人虽然走了,家却无法搬走。比喻难以逃脱。
成语出处:丁玲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:“溜了你就别回来!走了和尚走不了庙,看你有本事守得住那点地。”
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
成语解释: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,没有别的好办法,只能出走了事。
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・王敬则传》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,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。”
三十六策,走为上策
成语解释:原指无力抵抗敌人,以逃走为上策。后指事情已经到了无可奈何的地步,没有别的好办法,只能出走。
成语出处:《南齐书・王敬则传》:“檀公三十六策,走是上计,汝父子唯应急走耳。”
小杖则受,大杖则走
成语解释:杖:用棍子打。
轻打就忍受,重打就逃跑。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。成语出处:汉・韩婴《韩诗外传》第八卷:“小菙则待笞,大杖则逃。”
在他檐下走,怎敢不低头
成语解释:比喻受制于人,只得顺从。
成语出处:清・李宝嘉《官场现形记》第29回:“‘在他檐下走,怎敢不低头!’大帅连这句俗语还不知道吗。”
蠹啄剖梁柱,蚊虻走牛羊
成语解释:蠹:蛀虫;剖:破开;虻:蚊虫。
蛀虫能毁坏梁柱,蚊虻可以赶走牛羊。比喻忽视微小的有害因素就会产生大的祸患。成语出处:西汉・刘安《淮南子・人间训》:“故蠹啄剖梁柱,蚊虻走牛羊,此之谓也。”
一走了之
成语解释:谓不顾而去。
成语出处:鲁迅《书信集・致郑振铎》:“我亦尚在看看人间世,不过总有一天,是终于要‘一走了之’的,现在是这样的世界。”
曲终奏雅
成语解释:乐曲到终结处奏出了典雅纯正的乐音。后比喻文章或艺术表演在结尾处特别精采。也比喻结局很好。
成语出处:西汉・司马迁《史记・司马相如列传论》:“扬雄以为靡丽之赋,劝百而风一,犹聘郑卫之声,曲终而奏雅,不已亏乎?”
走马章台
成语解释:章台:汉长安章台下街名,旧为妓院的代称。
原指骑马经过章台。后指涉足妓间。成语出处:《汉书・张敞传》:“然倘无威仪,时罢朝会,过走马章台街,使御吏驱,自以便面拊马。”
走笔成章
成语解释:一下笔就很快写成了文章。形容文思敏捷,才华横溢。
成语出处:元・关汉卿《谢天香》第四折:“况此妇人走笔成章,吟诗谓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