狐疑不决
更新:2025-10-30 11:11
南朝・宋・班固《后汉书・刘表传》:“表狐疑不断,乃遣嵩诣操,观望虚实。”
补充式;作谓语;含贬义。
县官听说,也自狐疑不决起来,暗想道:这事倒是我认错了?(明・东鲁古狂生《醉醒石》第三回)
“狐”,读作“hú”,不能读作“gū”。
“狐”,不能写作“弧”;“决”,不能写作“绝”。
黄河的孟津、河津两处渡口河面较窄,冬天河水结成冰,车马可以从冰上渡过。刚结冰时人们不敢过渡,古人想出让狐狸先行通过的办法,因为狐狸多疑,边走边听冰下的水声,遇到狐疑不决时必须提防能否通过,狐狸能过就可以放心通行了。
遇事犹豫而难下决定。《东观汉纪・卷十一・来歙传》:“时山东略定,帝谋西收嚣兵,与俱伐蜀。嚣将王元说嚣,故狐疑不决。”亦作“狐疑未决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