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成语(共28757个)
以莛叩钟
成语解释:莛:草茎。
原意是钟的音量大,用草茎去敲,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。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。成语出处:汉・东方朔《答客难》:“以蠡测海,以莛撞钟,岂能通其条贯,考其文理,发其音声哉。”
释缚焚榇
成语解释:指解开降者的捆绑,烧悼降者带来的棺材。是使降者安心的一种表示。
成语出处:语出《左传・昭公四年》:“成王克许,许僖公如是。王亲释其缚,受其璧,焚其榇。”
同窗契友
成语解释:同窗:同学;契:意气相合。
老同学,好朋友。成语出处:明・罗贯中《三国演义》第45回:“瑜告众官曰:‘此吾同窗契友也。’”
志枭逆虏
成语解释:袅:悬头示众,引申为消灭;逆虏:敌人。
指立志消灭敌人。成语出处:《晋书・刘琨传》:“吾枕戈待旦,志枭逆虏,常恐祖生先吾著鞭。”
纪群之交
成语解释:纪、群:人名,陈纪是陈群的父亲。
比喻累世之交情。成语出处:西晋・陈寿《三国志・魏书・陈群传》:“鲁国孔融,高才倨傲,年在纪、群之间,先与纪友,后与群交,更为纪拜,由是显名。”
三汤两割
成语解释:①泛指烹饪之事。②指各种肴馔。
成语出处:明・洪楩《清平山堂话本・快嘴李翠莲记》:“烧卖匾食有何难,三汤两割我也会。”
朱丹其毂
成语解释:毂:车轮中心的圆木,代指车轮。
红色车毂。形容古代高官所乘华丽的车。成语出处:汉・扬雄《解嘲》:“吾闻上世之士,人纲人纪,不生则已,生必上尊人君,下荣父母。析人之珪,儋人之爵,怀人之符,分人之禄;纡青拖紫,朱丹其毂。”
一谷不升
成语解释:指歉收。
成语出处:《榖梁传・襄公二十四年》:“一谷不升谓之嗛,二谷不升谓之饥,三谷不升谓之馑,四谷不升谓之康,五谷不升谓之大侵。”
恃勇轻敌
成语解释:恃:倚仗,仗恃。
仗着自己勇敢而不把对手放在心上。成语出处:《新编五代史平话・晋史》:“今重荣恃勇轻敌,吐浑假手报仇,皆非国家之利,不可听也。”
以聋辨声
成语解释:用聋的耳朵辨别声音。比喻没有正确的方法是达不到目的的。
成语出处:战国・赵・荀况《荀子・修身》:“不是师法,而好自用,譬之是犹以盲辨色、以聋辨声也,舍乱妄无为也。”
胡孙入袋
成语解释:胡孙:同“猢狲”,猴子。
猴子进了口袋。比喻中计而行动失去自由。成语出处:宋・欧阳修《归田录》:“梅圣俞诗名三十年,终不得一馆职,初受敕修《唐书》,语妻曰:‘吾之修书,可谓胡孙入布袋矣!’妻曰:‘君之仕宦,何异鲇鱼上竹竿耶。’”
始末缘由
成语解释:始末: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。
缘由:缘故由来。
事情的经过和原因。亦作“始末原由”。成语出处:元・马致远《青衫泪》第四折:“你将始末缘由,细细说来,不可欺隐。”
仪静体闲
成语解释:形容女子态度文静,体貌素雅。
成语出处:三国魏・曹植《洛神赋》:“环姿艳溢,仪静体闲。”
遗华反质
成语解释:谓舍弃浮华而返归朴质。
成语出处:《文选・陆云〈大将军宴会被命做诗〉》:“颓纲既振,品物咸秩。神道见素,遗华反质。”李善注:“华谓采章,质谓淳朴也。遗,弃也。”
遗魂亡魄
成语解释:谓抛弃思虑,停止精神活动。
成语出处:汉・严遵《道德指归论・大成若缺》:“遗魂亡魄,休精息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