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隅三反
- 拼音
- yī yú sān fǎn
- 注音
- ㄧ ㄩˊ ㄙㄢ ㄈㄢˇ
- 情感
- 中性成语
- 近义词
- 举一反三
更新:2025-10-31 19:19
春秋・孔子《论语・述而》: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。”
联合式;作谓语、宾语;指善于类推。
清·沈起凤《谐铎·垂帘论曲》:“感叹悲戚则用南吕,一隅三反,诸可类推。”
犹“举一反三”。见“举一反三”条。
01.清・黄宗羲〈陈干初先生墓志铭〉:“先师深痛末学之支离,见于辞色,干初括磨旧习,一隅三反。”
此处所列为“举一反三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在《论语・述而》篇中,孔子曾说过他教导学生的方法,十分重视求知动机和启发,他要学生主动地去思辨事理,而不只是被动地依循或死记。他说:“我教导学生时,他如果不对道理先去思考,想求明白而仍有所疑惑时,我是不会去开导他。如果他不是已经经过思虑,只因困在某个关键处,想说却说不出来时,我是不会去启发他。如果我举一个四方形的东西为例子,我已经提示他一个角,而他却还不能推想到其他三个角,我就不再教导他了。”在这段话中,孔子强调了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重要。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辨能力的人,他只能一味接受别人的说法,却无法去自我推论,所得到的知识也就不够扎实了。所以一位好老师,他会注重启发式的教育,让学生不但能主动去学习而且还能养成触类旁通的推论能力。《论语》原文中的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”,后来就演变成“举一反三”这句成语,就是用来形容人于学习中善于触类旁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