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古诗网
  2. 成语词典
  3. 三缄口
sānjiānkǒu

三缄口

拼音
sān jiān kǒu
注音
ㄙㄢ ㄐㄧㄢ ㄎㄡˇ
情感
繁体
三緘口
近义词
三缄其口

三缄口的意思解释

《孔子家语.观周》:“孔子观周,遂入太祖后稷之庙,庙堂右阶之前,有金人焉。
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‘古之慎言人也。
’” 汉.刘向《说苑.敬慎》:“孔子之周,观于太庙,右陛之前,有金人焉。
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‘古之慎言人也,戒之哉!戒之哉!无多言,多言多败;无多事,多事多患。
’” 春秋时,孔子与弟子数人,乘马车来到洛邑太祖后稷庙里参观。庙堂右阶前,有一尊金人塑象,嘴上贴了三道封条,背上还铭刻着一段教育人勿多言,勿多事的话。多言多事,则多败患。后因用为谨慎言语的典故。 唐.白敏中《息夫人不言赋》:“永忘一顾之念,难夺三缄之志。
”。

三缄口详细解释

三缄口释义

即“三缄其口”。见“三缄其口”条。

三缄口典故

此处所列为“三缄其口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根据西汉刘向所写的《说苑》中记载,孔子曾经前往周朝首都,参观周王的祖庙。在祖庙右边的台阶前,立了一个铜像,他的嘴被重重封住,背上刻了一段文字:“这是古时候说话最谨慎的人。要谨慎啊!谨慎啊!不要多话,话一多,失误也必定多起来。”孔子就反身告诫弟子说:“这个铜像就是在告诫人们,平日谨言慎行,不要多话,就不会招来无妄的口舌之灾。”另外在《孔子家语》和《太公金匮》也记录了这件事。后来“三缄其口”演变为成语,用来形容说话谨慎或不说话。

三缄口书证

  • 01.唐・权德舆〈诫言〉诗:“言之或未行,前哲所不取。方寸虽浩然,因之三缄口。”

“三缄口”的单字解释

  • 】sān
    三sān数名,二加一(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“叁”代):三维空间。三部曲。三国(中国朝代名)。表示多次或多数:三思而行。三缄其口。笔画数:3;部首:一;笔顺编号:111
  • 】jiān
    缄(緘)jiān捆东西的绳索。书信:缄素。缄扎。封,闭:缄口。缄制(封锁)。缄封。缄密。缄默。笔画数:12;部首:纟;笔顺编号:551131251534
  • 】kǒu
    口kǒu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(亦称“嘴”):口腔。口才。口齿。口若悬河。容器通外面的地方:瓶子口。出入通过的地方:门口。港口。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(多用作地名):古北口。喜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