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梦阳成就

李梦阳创作的乐府和古诗较多,其中有不少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,且寄寓了作者力求有所改革的政治理想。《朝饮马送陈子出塞》揭露了明朝军队的腐败:"万里黄尘哭震天,城门昼闭无人战";还描写了劳动人民的悲惨处境:"今年下令修筑边,丁夫半死长城前。"笔力颇为苍劲沉重。《君马黄》刻画宦官的骄横,也栩栩如生。坐车的宦官由于"前径狭以斜,曲卷不容车",竟然下令拆房毁屋,于是"大兵拆屋梁,中兵摇楣栌,小兵无所为,张势骂蛮奴",暴露了封建统治集团的罪恶。《空城雀》通过对群雀啄麦、坐享其成的描绘,表示了对既无利弹、又蔑网罗的贫苦"翁妪"的同情,很有深意。《玄明宫行》铺叙了宦官住地的盛衰,抨击了他们的穷奢极欲,更嘲讽了这些家伙顷刻烟消云灭的可悲下场。

李梦阳的乐府、歌行在艺术上有相当成就。他善于结构、章法,如《林良画两角鹰歌》从画说到猎、从猎生发议论,后画猎双收,很见功力。但时有雕凿之痕,并未臻于自然流转的神境。另有部分乐府模拟严重,不足取。除乐府、歌行之外,李梦阳的七律也有特色。他专宗杜甫,七律多气象阔大之辞。如《台寺夏日》对台寺的描绘,很有磅礴飞动的气势,并蕴藏着鉴古知今的情思。他创作七律,也能注意开阖变化。王维祯认为:"七言律自杜甫以后,善用顿挫倒插之法,惟梦阳一人。"但也应看到,李梦阳的七律并非全是雄浑健拔之作,还有少数兴象飘逸、风味盎然的诗篇。如《舟次》"贪数岸花杯不记,已冲风雨□犹牵",《春暮》"荷因有暑先擎盖,柳为无寒渐脱绵",用词精警而自然,情趣横生而不落俗套,另具一种风致。著有《空同集》66卷。

李梦阳简介

李梦阳 李梦阳(1473~1530)中国明代文学家。字献吉,号空同子。庆阳(今属甘肃)人。出身寒微。弘治七年(1494)进士,历任户部主事、江西提学副使等职。他嫉恶如仇,曾因草疏…

相关推荐

  • 李梦阳介绍

    李梦阳,字献吉,号空同子,明朝文学家。祖籍河南扶沟,庆阳(今属甘肃)人。身为明朝文“前七子”之一,与何景明并称文坛领袖。曾祖父赘于王氏,父恢复李姓。弘治六年(1493)举陕西乡试第

    李梦阳2022-01-23 16:33
  • 李梦阳两次下狱

    第一次下狱李梦阳出身寒微,兼之他为人强直,入仕不久,当其监税三关时,就第一次触犯权贵而下狱。据李梦阳《下吏》诗自注:“弘治辛酉年,坐榆河驿仓粮。”崔铣《空同李君墓志铭》中说:“

    李梦阳2022-01-23 16:34
  • 李梦阳生平

    李梦阳与何景明并称文坛领袖。十一岁时(成化十八年,1482)随父徙居开封,其父李正时为周府封邱王教授。二十一岁时(弘治五年,1492)李梦阳举陕西乡试第一,次年成进士。因当年其母高

    李梦阳2022-01-23 16:35
  • 李梦阳四大妙事

    渡江江南润州人丁玑,朝廷命他担任广东学政官,赴任途中要过长江。有关方面为他准备了猪头、祭羊等贡品,请祭祀水神。丁玑笑着说:“行船吗,有时浮行有时沉没,这是有关天时的事,水神管这

    李梦阳2022-01-23 20:24
  • 李梦阳三下长安

    第一次李梦阳天资聪颖,秉赋超群,加上从小就好学多思,因而到他十五六岁时,就已是才思敏捷、出口成章的才子了。他17岁那年,陕西长安府开科考试,他备行装,告别家乡父老,只身前往长安

    李梦阳2022-01-23 20:28
  • 胡铨成就

    胡铨虽颠沛流离,半生岭海,但志苦心劳,好学不厌。对经史百家之学均有所得,而且通晓绘画艺术。他推崇韩愈、欧阳修,主张以文"传道"。他的文章,内容丰富,驰骋古今,多

    胡铨2022-01-23 20:47
  • 郑文焯成就

    词学郑文焯的文学作品以词为特长,在晚清词坛独树一帜。以白石、叔夏为法,倡导清空澹雅的美学趣味。即词意宜清空;语必妥溜,取字雅洁;使事用典融化无迹;骨气清空。俞樾曾对其词给予颇高

    郑文焯2022-01-23 20:39
  • 阿鲁威成就

    阿鲁威汉文修养深厚,善作散曲,被列为散曲七十大家之一。《太和正音谱·古今群英乐府格势》篇,称其词曲风格“如鹤唳青霄。”可惜留传不多。现存阿鲁威作的散曲有19首,计《蟾宫曲

    阿鲁威2022-01-23 20:32
  • 王国维成就

   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,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,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、美学、文学观点和方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,又是中国史学史上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,确立

    王国维2022-01-23 20:32
  • 王庭筠成就

    王庭筠善诗文,“文采风流,照映一时”,以七言长诗造语奇险见称。元好问《中州集》称赞他“诗文有师法,高出时辈之右”,又在《黄华墓碑》中说他“暮年诗律深严,七言长篇尤以险韵为工”。况周

    王庭筠2022-01-23 20:4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