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义公禅房 

唐朝 · 孟浩然

义公习禅寂,结宇依空林。
户外一峰秀,阶前众壑深。
夕阳连雨足,空翠落庭阴。
看取莲花净,方知不染心。

译文

义公习禅寂,结宇依空林。
义公在大禹寺中参禅修静,禅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。

户外一峰秀,阶前众壑深。
窗外见一座孤峰峭拔耸立,台阶前道道山谷纵横幽深。

夕阳连雨足,空翠落庭阴。
雨刚停夕阳便散发出光彩,庭院里满处都是青翠绿阴。

看取莲花净,应知不染心。
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,才知义公一尘不染的心境。

注释

义公习禅(chán)寂,结宇依空林。
禅寂:即梵文禅那的音义合译,亦简称“禅”。
为佛教基本修证之法,即寂静思虑之意。
寂:一作“处”。
结宇:建舍。
宇,屋檐,代指房屋,这里指禅房。
一作“构”。
空林:空寂的山林。

户外一峰秀,阶前众壑(hè)深。
众:一作“群”。
壑:沟壑。

夕阳连雨足,空翠落庭阴。
雨足:雨脚,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的雨点。
空翠:明净的翠绿色。

看取莲花净,应知不染心。

莲花:为佛家语,佛教以莲花为最洁,其梵语音译为“优钵罗”。
亦指《莲花经》。
不染心:心地不为尘念所染。

赏析

义公习禅寂,结宇依空林。
户外一峰秀,阶前众壑深。
夕阳连雨足,空翠落庭阴。
看取莲花净,应知不染心。

此词创作具体时间不详。
义公是位高僧,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。

“禅寂”是佛家语,佛教徒坐禅入定,思惟寂静,所谓“一心禅寂,摄诸乱恶”(《维摩诘经》)。
义公为了“习禅寂”,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,“依空林”点出禅房的背景,以便自如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。

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。
开门正望见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,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的山谷相连。
人到此地,瞻仰高峰,注目深壑,会有一种断绝尘想的意绪,神往物外的志趣。
而当雨过天晴之际,夕阳徐下时分,天宇方沐,山峦清净,晚霞夕岚,相映绚烂。
此刻,几缕未尽的雨丝拂来,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,禅房庭上,和润阴凉,人立其间,更见出风姿情采,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。

描写至此,禅房山水环境的美妙,义公眼界襟怀的清高,都已到好处。
然而实际上,中间二联只是描写赞美山水,无一字赞人。
因此,诗人再用一笔点破,说明写景是写人,赞景以赞人。
不过诗人不是直白道破,而是巧用佛家语。
“莲花”指通常所说的“青莲”,是佛家语,其梵语音译为“优钵罗”。
青莲花清净香洁,不染纤尘,佛家用它比喻佛眼,所谓菩萨“目如广大青莲花”(《法华妙音品》)。
这两句的含意是说,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筑禅房,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,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。
这就点破了写景的用意,结出了这首诗的主题。

作为一首题赞诗,诗人深情赞美了一位虔诚的和尚,也有以寄托诗人自己的隐逸情怀。
作为一首山水诗,诗人以清词丽句,素描淡抹,写出了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。
空林一屋,远峰近壑,晚霞披洒,空翠迷蒙,自然幽雅,风光闲适,别有一种生意,引人入胜,诗作至今仍为精品。

作者介绍

孟浩然 孟浩然(689─740),本名浩,字浩然,襄州襄阳(今湖北襄樊市)人。早年隐居家乡襄阳附近的鹿门山,闭门读书,以诗自娱。曾游历长江南北各地,巴蜀、吴越、湘赣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四十岁时游长安,应进士不第。张九龄镇荆州时,署其为荆州从事,不久,患疽而卒,终年五十二岁。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。诗与王维齐名,号王孟。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,正复出人意表,清闲浅淡中,自有泉流石上,风来松下

  • 孟浩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