项羽之死 

汉朝 · 司马迁

项王军壁垓下,兵少食尽,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。
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,项王乃大惊曰:“汉皆已得楚乎?
是何楚人之多也!”项王则夜起,饮帐中。
有美人名虞,常幸从;
骏马名骓,常骑之。
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,自为诗曰: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。
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!”歌数阕,美人和之。
项王泣数行下,左右皆泣,莫能仰视。
于是项王乃上马骑,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,直夜溃围南出,驰走。
平明,汉军乃觉之,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。
项王渡淮,骑能属者百余人耳。
项王至阴陵,迷失道,问一田父,田父绐曰“左”。
左,乃陷大泽中。
以故汉追及之。
项王乃复引兵而东,至东城,乃有二十八骑。
汉骑追者数千人。
项王自度不得脱。
谓其骑曰:“吾起兵至今八岁矣,身七十余战,所当者破,所击者服,未尝败北,遂霸有天下。
然今卒困于此,此天之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
今日固决死,愿为诸君快战,必三胜之,为诸君溃围,斩将,刈旗,令诸君知天亡我,非战之罪也。
”乃分其骑以为四队,四向。
汉军围之数重。
项王谓其骑曰:“吾为公取彼一将。
”令四面骑驰下,期山东为三处。
于是项王大呼驰下,汉军皆披靡,遂斩汉一将。
是时,赤泉侯为骑将,追项王,项王瞋目而叱之,赤泉侯人马俱惊,辟易数里。
与其骑会为三处。
汉军不知项王所在,乃分军为三,复围之。
项王乃驰,复斩汉一都尉,杀数十百人,复聚其骑,亡其两骑耳。
乃谓其骑曰:“何如?
”骑皆伏曰:“如大王言。
”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。
乌江亭长檥船待,谓项王曰:“江东虽小,地方千里,众数十万人,亦足王也。
愿大王急渡。
今独臣有船,汉军至,无以渡。
”项王笑曰:“天之亡我,我何渡为!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,今无一人还,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,我何面目见之?
纵彼不言,籍独不愧于心乎?
”乃谓亭长曰:“吾知公长者。
吾骑此马五岁,所当无敌,尝一日行千里,不忍杀之,以赐公。
”乃令骑皆下马步行,持短兵接战。
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。
项王身亦被十余创。
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,曰:“若非吾故人乎?
”马童面之,指王翳曰:“此项王也。
”项王乃曰:“吾闻汉购我头千金,邑万户,吾为若德。
”乃自刎而死。
王翳取其头,余骑相蹂践争项王,相杀者数十人。
最其后,郎中骑杨喜,骑司马吕马童,郎中吕胜、杨武各得其一体。

译文

力拔山兮气盖世。时不利兮骓不逝。
力量可以拔起大山,豪气世上无人能比。但时局对我不利啊,乌骓马跑不起来了。

骓不逝兮可奈何!虞兮虞兮奈若何!
乌骓马不前进啊,我该怎么办?虞姬啊!虞姬啊!我又该把你怎么办?

注释

力拔山兮气盖世。
时不利兮骓(zhuī)不逝。
兮:文言助词,相当于现代的“啊”或“呀”。
奈何:怎么办。
骓:毛色苍白相杂的马。

骓不逝兮可奈何!虞(yú)兮虞兮奈若何!
奈何:怎样;怎么办。
若:你。

译赏内容整理自网络(或由匿名网友上传),原作者已无法考证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,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
赏析

力拔山兮气盖世。
时不利兮骓不逝。
骓不逝兮可奈何!虞兮虞兮奈若何!

《垓下歌》是西楚霸王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。
《垓下歌》中既洋溢着无与伦比的豪气,又蕴含着满腔深情;既显示出罕见的自信,却又为人的渺小而沉重地叹息。
以短短的四句,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感情,真可说是个奇迹。

“力拔山兮气盖世”一句,项羽概括了自己叱吒风云的业绩。
项羽是将门之子,少年气盛,力能扛鼎,才气超群。
他胸怀大志,面对不可一世的秦始皇,敢于喊出“彼可取而代之”的豪言壮语。
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,23岁跟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,率领江东八千子弟投入起义的大潮,成了诸路起义首领中妁佼佼者。
巨鹿一战,项羽破釜沉舟,与几倍于己的秦军进行浴血奋战,奇迹般地灭了秦军主力,被各路诸侯推举为“上将军”。
此后,项所向披靡,直至进军咸阳,自封为西楚霸王。
但从这一句诗中也可以看出,项羽夸大了个人的力量,这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“时不利兮稚不逝”,天时不利,连乌骓马也不肯前进了。
项羽不是新时代的骄子,而是旧制度的牺牲品。
在四年的楚汉战争之中,他虽然与汉军大战七十,小战半百,打了不少胜仗,但仍是匹夫之男,既不善于用人,更不会审时度势,他的失败根本不是什么天意,全是咎由自取。

“骓不逝兮可奈何,虞兮虞兮奈若何?”这是项羽面临绝境时的悲叹。
项羽被汉军追及,撤至垓下,陷人汉军重围,以致众叛亲离,帐内只剩下他心爱的虞美人。
他夜不能寐,与虞姬悄然相对,借酒浇愁。
突然,四面传来阵阵楚歜,项羽愕然失色,惊呼 “汉皆得楚乎?是何楚人之多?”项羽明白自己到了穷途末日,绝望的痛苦袭击着他。
王位、天下,得而复失,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战马都保不住了。
项羽关心他们的命运,不忍弃之而去。
虞姬也很悲伤,眼含热泪,起而舞剑,边舞边歌,唱道:“汉兵已略地,四方楚歌声。
大王意气尽,贱妾何聊生? ”歌罢,自刎身亡,好不悲壮!

读完《垓下歌》,掩卷回味,使人悟出无论是谁,无论他曾经怎样的不可一世,煊赫一时,如果他办事违背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,使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抬的地步,到那时,即便有移山倒海之力,也不可避免地要走上失败的道路。

作者介绍

司马迁 司马迁(前145或前135—前87?),字子长,西汉夏阳(今陕西韩城,一说山西河津)人,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、文学家、思想家,被后人尊为“史圣”。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《史记》(原名《太史公书》)。《史记》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,到汉武帝元狩元年,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。司马迁以其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《史记》,是“二十五史”之首,被鲁迅

  • 司马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