减字木兰花·画桥流水 

宋朝 · 王安国

【减字木兰花】
画桥流水,
雨湿落红飞不起。
月破黄昏,
帘里余香马上闻。
徘徊不语,
今夜梦魂何处去。
不似垂杨,
犹解飞花入洞房。

译文

画桥流水。雨湿落红飞不起。月破黄昏。帘里馀香马上闻。
美丽的小桥下,流水潺潺,花瓣被雨淋湿,沾在地上。黄昏过去,月亮升起来了,在马上还闻到帘里的余香。

徘徊不语。今夜梦魂何处去。不似垂杨。犹解飞花入洞房。
独个儿默默地徘徊在堂前院里,今夜我的梦魂将追到什么地方?他呵,怎够不上垂杨那样多情?垂杨还懂得让花絮飞入我洞房。

注释

画桥流水。
雨湿落红飞不起。
月破黄昏。
帘里馀(yú)香马上闻。
画桥:饰有花纹、图案的小桥。
落红:落花。
月破黄昏:谓月光穿透黄昏时的雾霭。
余香:指女子使用的脂粉香味,这里代指人。

(pái)(huái)不语。
今夜梦魂何处去。
不似垂杨。
犹解飞花入洞房。
徘徊:来回走动。
犹解:还能懂得。
解,能够,会。
洞房:幽深的居室。

赏析

画桥流水。
雨湿落红飞不起。
月破黄昏。
帘里馀香马上闻。
徘徊不语。
今夜梦魂何处去。
不似垂杨。
犹解飞花入洞房。

以“春情”为题的词作,大抵写闺中女子当春怀人的思绪,王安国这首小令却是写一个男子在暮春时节对一位女子的思而不见、爱而不得的愁情,内容与贺铸的《青玉案》相仿。
贺作另有寄托,此词有无别的寓意尚难确定。

首句点女子居处建筑的精致华美、环境的清静幽雅。
居处如此令人神往,则伊人芳姿倩影之使人倾慕难忘自不待言。
这一句借物写人,是男主人公情感变化的基点。

次句交代气候、时令。
春尽花残,惜花人情已不堪,更何况急雨劲风又摧花!“飞不起”三字暗写雨势的猛恶,展现残红“零落成泥碾作尘”的凄凉景象,暗喻主人公的心境也如落红沾雨般沉重暗淡。
这种心境源于伊人倩影的悄然杳去。

第三句写时间。
从黄昏到月出,主人公在一片迷濛的景象里长时间伫留不去,足见他对女子的痴情。

第四句依照情感变化的规律采用顺延笔法,写主人公由痴情向迷离恍惚深化的情态,揭示他内心由极度爱慕而升华的思而不见的惆怅之情。
“余香”二字饶有韵味,既含蓄地画出伊人“芳窬散麝、色茂开莲”的风致容颜,又绰约地显露池中明镜悬倩影、屋里衣香胜如花的境界。
这一句完满地收结了上片,又为下片的状态抒情蓄势张本。
换头言近旨远,写人物情态,现主人公形象。
“徘徊”是痴情的延续,“不语”是惆怅的外露。
两者相辅相成,愈显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。

下片第二句用设问句申足上句,并从反面展示主人公的内心世界。
“何处去”不是无处可去,恰恰是去向杳若黄鹤的伊人处。
采用反面运笔的方法,用得好时,能深化作品的层次。
这里的反面运笔,很成功地突出了主人公魂牵梦绕的焦点。
然而,梦魂飞近伊人身,只是主人公的主观想象和美好企望,现实却是香歇人去,光沉响绝,只有自身踯躅路旁,吊影惭魂。
歇拍两句以杨花有幸反衬人物的无缘,正是主人公在这种现实处境中的自怨自叹。

以上的简析,只是按照词语的措置顺序作出的。
其实,如按照主人公感情变化的脉络去寻求端倪,很难分清事由的前因后果,时间的迟早先后。
因为词中写景抒情逞回旋吞吐的态势,前后句、上下片往往是相辅相成,互为因果,或相反相成,引发难分。
所有这一切,都基于主人公目睹伊人之后由爱慕而兴起的思而不见、爱而不得的愁情。

作者介绍

王安国 王安国(1028-1074)字平甫,临川(今江西抚州)人,王安石之弟。熙宁初,赐进士及第,除西京国子教授,历崇文院校书、秘阁校理。与兄政见不合,反对新法。后为吕惠卿所陷,放归田里。熙宁七年卒,年四十七。《东都事略》有传,《宋史》附于《王安礼传》。《全宋词》录其词三首。

  • 王安国
  • 木兰花
  • 减字木兰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