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江仙·偶向凌歊台上望 

宋朝 · 李之仪

【临江仙】
登凌歊台感怀
偶向凌歊台上望,
春光已过三分。
江山重叠倍销魂。
风花飞有态,
烟絮坠无痕。

已是年来伤感甚,
那堪旧恨仍存!
清愁满眼共谁论?
却应台下草,
不解忆王孙?

赏析

偶向凌歊台上望,春光已过三分。
江山重叠倍销魂。
风花飞有态,烟絮坠无痕。

已是年来伤感甚,那堪旧恨仍存。
清愁满眼共谁论。
却应台下草,不解忆王孙。

这首词,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。

凌歊台,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。
实际上,凌歊台并不很高(据《太平寰宇记》载仅高四十丈 ),只是因周围平旷,才望得很远。
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。
目的在借景发挥,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。

“偶向凌歊台上望,春光已过三分。
江山重叠倍销魂 。
”起首用“偶向”二字,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。
李之仪虽身在江南,心犹念汴京和故土(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无棣 )。
登高以眺远,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。
但词人仅用“春光已过三分”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,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,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。
“ 销魂”一词,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。

“风花飞有态,烟絮坠无痕 。
”飞花、坠絮,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;但经过诗人的渲染,便都变成了含情物。
飞花,指他人之乘风直上,舞态翩跹,得意非常;坠絮,喻己身之遭谤被逐,堕地沾泥,了无痕迹。

下片点明题意 :“已是年来伤感甚,那堪旧恨仍存!清愁满眼共谁论?”“伤感甚”,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。
“那堪旧恨仍存”,意味着此刻、此后仍然“旧恨”绵绵。
“清愁”,指所触起的新愁。
词人在“愁”字下加用“满眼”一词,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。
至于愁些什么,词人并未明言,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。
“共谁论”,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,竟无人可为解愁。

“却应台下草,不解忆王孙?”却,这里作“岂”解,“却应”即“岂应”。
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,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《招隐士》中“王孙游兮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”的著名诗句。
但李之仪这里的“王孙”指的不是别人,而是自己。
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,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。

纪昀《 四库全书总目·姑溪词提要 》谓李之仪“小令尤清婉、峭蒨,殆不减秦观。
”可谓一语中的,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。
这首词就是明证。

作者介绍

李之仪 李之仪(1048-?)字端叔,号姑溪居士,无棣(今属山东)人。治平进士,为万全县令。曾从军西北,出使高丽。元祐中,除枢密院编修官,从苏轼于定州幕府,通判原州。徽宗立,提举河东常平。卒年八十馀。《东都事略》有传,《宋史》附《李之纯传》。著有《姑溪居士前集》五十卷,《后集》二十卷。词作有《姑溪词》,凡九十四首。冯煦谓其词「长调近柳,短调近秦」(《蒿庵论词》)。李之仪擅长作词,推崇晏、欧的小令,认为「长

  • 李之仪
  • 临江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