秣陵怀古 

清朝 · 纳兰性德

【秣陵怀古】
山色江声共寂寥,
十三陵树晚萧萧。
中原事业如江左,
芳草何须怨六朝。

译文

山色江声共寂寥,十三陵树晚萧萧。
山的景色同江水的声音都已寂寥,十三陵中树木在晚风中萧萧作响。

中原事业如江左,芳草何须怨六朝。
中原的事业与江左政权一样腐朽,芳草何必为六朝的旧事而感伤呢?

注释

山色江声共寂(jì)(liáo),十三陵树晚萧萧。
秣(mò)陵:金陵,即南京。
山色:钟山的景色。
江声:长江的水声。
十三陵:明代十三个皇帝(从明成祖至崇祯帝)陵墓的总称。
萧萧:此处状风声。

中原事业如江左,芳草何须怨(yuàn)六朝。
中原事业:指迁都后的明王朝。
江左:建都南京的几个政权。
六朝:指东吴、东晋、宋、齐、梁、陈六个朝代。

赏析

山色江声共寂寥,十三陵树晚萧萧。
中原事业如江左,芳草何须怨六朝。

秣陵怀古,光看题目,似乎还是传统诗词中对六朝兴亡的感慨吟咏。
可纳兰性德不然, 他围绕明朝开国建都于金陵,后来统治全国,迁都北京,最终仍落得个覆灭的命运展开议论。

诗的前两句是借景抒情。
“山色江声共寂寥”,秦淮自古繁华地,这里江山险要,有虎踞龙盘之势。
可是如今南京钟山的美景、长江的水声都归于寂静,呈现一片凄凉的景象。
诗人眼前是秣陵,但思绪所及,却是对千里之外的北京郊外的“十三陵树晚萧萧”的联想,晚风吹过明皇陵,只有树叶微微作响,两者同样都是一片萧索的境况。
“中原事业如江左”,这句将全诗主旨直接揭开:曾经统治全国的明朝政权,即所谓的“中原事业”,与历史上偏安于长江下游以东的六朝、也包括南明小朝廷这些所谓的“江左”政权没有什么区别。
它们都是那样腐朽黑暗,荒淫逸乐,民不聊生,都是一再地重蹈历史的覆辙。
一个“如”字,将看似对立的“中原”与“江左”等同了起来。
这就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:“芳草何须怨六朝”。
以“芳草”来咏叹六朝衰亡的诗词从来就有很多,如韦庄《台城》:“江雨霏霏江草齐,六朝如梦鸟空啼。
”王安石《桂枝香》“六朝旧事随流水,但寒烟、芳草凝绿”等皆是。
纳兰性德感叹人们何必总以芳草来感伤六朝的消亡,后来的朝代更替不也都是如此。
可见,在他眼里,清朝取代明朝是顺应历史发展的。

整首诗的描写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跨度很大,纵横万里,上下千年,虚实相映,写景和议论相结合,寓兴亡于山色夕阳、江涛草树之中,以更广阔的历史视野来看待世事的沧桑变化,突破了前人金陵怀古之作的旧框架。

作者介绍

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(1655-1685):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,原名成德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满族,满洲正黄旗,清初著名词人。性德少聪颖,读书过目即能成诵,继承满人习武传统,精于骑射。在书法、绘画、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。康熙十五年(进士。授三等侍卫,寻晋一等,武官正三品。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,赐淑人,诰赠一品夫人,婚后三年,妻子亡故,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,继娶官氏,赐淑人。妾颜氏,后纳江南沈宛,著

  • 纳兰性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