酒泉子·谢却荼蘼 

清朝 · 纳兰性德

【酒泉子】
谢却荼蘼
一片月明如水
篆香消
尤未睡
早鸦啼
嫩寒无赖罗衣薄
休傍阑干角
最愁人
灯欲落
雁还飞

译文

谢却荼蘼,一片月明如水。篆香消,犹未睡,早鸦啼。
在那一片月明如水的夜里,白色的茶蘼花凋谢了。篆香已经燃尽,可是我却还没有睡着,早起的乌鸦已经开始啼叫,又是一夜不成眠。

嫩寒无赖罗衣薄,休傍阑干角。最愁人,灯欲落,雁还飞。
丝丝的寒冷透过微薄的锦衣,不要再倚靠栏杆远望了。那灯要燃尽,鸿雁犹飞的情景是最让人伤怀的啊!

注释

谢却荼(tú)(mí),一片月明如水。
(zhuàn)(xiānɡ)消,犹未睡,早鸦啼。
谢却茶蘼:荼蘼:落叶或半常绿蔓生小灌木,攀缘茎,茎绿色,茎上有钩状的刺,上面有多个侧脉,形似皱纹,夏季开白花。
王琪《春暮游小园》:“开到荼蘼花事了,丝丝天棘出莓墙。
”篆香:盘香,为篆字形状。

嫩寒无赖罗衣薄,休傍阑干角。
最愁人,灯欲落,雁还飞。
嫩寒:轻寒,春寒。
无赖:无奈。
阑干:同“栏杆”。

赏析

谢却荼蘼,一片月明如水。
篆香消,犹未睡,早鸦啼。
嫩寒无赖罗衣薄,休傍阑干角。
最愁人,灯欲落,雁还飞。

全词都从对方落笔。
这是一个夏初的夜晚,繁盛的荼蘼花已经凋落殆尽,窗外,一片如水的月光倾泻而下。
自己所思的伊人正独立窗前,呆呆地望着月色出神。
这个情景跟杜甫《月夜》诗所写的“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”何其相似,望月思人、借月传情是千百年来怀人者共同的精神依托。
荼蘼被赋予了一层伤感的、悲情的文化内涵,苏东坡说:“荼蘼不争春,寂寞开最晚。
”此外茶蘼在佛教中也有寓意,有人以为它就是所谓的彼岸花,这就给荼蘼赋予了更多的让人联想的深意。
所以纳兰以一句“谢却荼蘼”开头,点出时间的同时更传达了春华殆尽的含义。
古人常以春花象征人的青春时光,短短一句“谢却荼蘼”,包含时光流逝、青春虚度的感叹。
后面诸句都是在这种情怀下的延伸。
“一片月明如水”一句极为醒目,在一片明月如水的夜色中,荼蘼慢慢凋零。
情景交融,如此紧密。
然后,或许是不忍卒观这窗外景致,倦眼目乏,将眼神又放回闺中,篆香也殆尽。
“篆香消,犹未睡,早鸦啼。
”篆文盘香早已消尽,月亮也已西落,女主人公仍然难以入眠,似乎怎么也忘怀不了对窗外荼蘼谢去的伤感,一声早鸦又将深思勾去。
篆香消说明一夜已尽,主人彻夜未眠。

“嫩寒无赖罗衣薄,休傍阑干角。
”女主人公一夜未能入眠,干脆起身,倚栏远望,希望能看到一点郎君归来的讯息;但杏眼望穿,没有一点踪迹。
单薄的罗衣难以抵挡的,不只是初夏早晨的轻寒,更是孤寂之心的凄寒。
这两句是化用张先《醉落魄》词句:“朱唇浅破桃花萼,倚楼人在阑干角,夜寒手冷罗衣薄。
”休傍,显示出词人对所思之人的关切。

“最愁人,灯欲落,雁还飞。
”最让人生愁的是,女主人公从早望到到晚,也没有心上人的丝毫踪迹,只看到了回归的大雁一队队飞过天空。
“最愁人”包含了两重意义:雁归而人未归,令人生愁;自古有鸿雁传书之说,可徒见雁行飞过,却无行人只字信息,如李清照《一剪梅》所言:“云中谁寄锦书来?雁字回时,月满西楼。
”这更引发人的无限愁绪。
词人以景结情,留有不尽之意。

这首词是长夜怀人有思之作。
词中没有对人物心理的直接揭示,而是通过意象的烘托,环境的营造,气氛的渲染,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细腻真实的感受。

作者介绍

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(1655-1685):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,原名成德,字容若,号楞伽山人,满族,满洲正黄旗,清初著名词人。性德少聪颖,读书过目即能成诵,继承满人习武传统,精于骑射。在书法、绘画、音乐方面均有一定造诣。康熙十五年(进士。授三等侍卫,寻晋一等,武官正三品。妻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卢氏,赐淑人,诰赠一品夫人,婚后三年,妻子亡故,吴江叶元礼亲为之撰墓志铭,继娶官氏,赐淑人。妾颜氏,后纳江南沈宛,著

  • 纳兰性德
  • 酒泉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