醉落魄·江天云薄 

宋朝 · 周紫芝

【醉落魄】
江天云薄,
江头雪似杨花落。
寒灯不管人离索。
照得人来,
真个睡不著。
归期已负梅花约,
又还春动空飘泊。
晓寒谁看伊梳掠。
雪满西楼,
人在阑干角。

赏析

江天云薄,江头雪似杨花落。
寒灯不管人离索。
照得人来,真个睡不著。
归期已负梅花约,又还春动空飘泊。
晓寒谁看伊梳掠。
雪满西楼,人阑干角。

词中将离索难眠的人的活动,放江天云薄、风雪迷茫的浑阔背景上来写,以烘托和加强离子的孤寂之感,又使人的活动一片空蒙的广大背景。
映衬下,显得更为集中、突出、鲜明。
不仅如此,词中正通过暮寒、晓寒的描写,以寒冷的客观环境烘托寒冷的主观心境。
全词以写景发端,首两句写暮冬时节江天迷茫,大雪纷飞。
薄,迫也;云薄,写出了彤云压江、天低云暗之势。
“江头”句巧妙地化用东晋谢道韫咏雪名句“未若柳絮因风起”,形象地刻画出大雪纷纷扬扬的情景。
这里的“江天”、“江头”,表明了这是一个飘泊江湖的特定环境;而“云薄”、“雪落”,则又进一步造成了一种凄冷、黯淡的特定的艺术氛围。
“寒灯”三句,写游子独宿江边客舍难以入眠的情景。
“离索”乃“离群索居”之略语,指离开友朋亲人而独处散居。
寒灯本是无生命的物体,本来就不参预人间之事,却说成灯不理会人有离群索居之苦,兀自照得人睡不着。
这与一般写灯烛的“照人无寐”有明显的不同。
那是人本睡不着,旁边有个灯照见而已。
而这里说人之睡不着,是灯照得来的结果,出奇者一;灯之照得人睡不着,要承担“不管人离索”这样一桩“不是”,出奇者二:“睡不著”又要加上“真个”二字以强调之,出奇者三。
有奇想方有此奇句,出之以白话口语,益发传神,这种构思和韵味,是“镂玉雕琼”的语言表达不出来的。

下片承前“真个睡不着”句转入心理刻画,道出了游子夜不能寐的原因。
“归期”两句写游子并没有忘记跟闺中女子先前所立的盟约——梅花盛开时如期归来。
而眼下梅花早已开放,残冬欲尽,春意已动,自己却依旧飘泊外,行止无定,归期杳然。
失约的内疚和刻骨的相思交织一起,使得游子更加思念远方的情侣。
“晓寒”三句是游子的想象。
身卧江边客舍,而心驰远方闺室。
想象她仍依梅花旧约,日日企盼游子归来。
早上起来即精心梳掠,然后不管飞雪满天,仍自独上西楼,阑干一角相候。
“谁看伊梳掠”者,是有梳掠之事,不过旁边无人看着而已。
由此又可知,良人远出期间,她定是如《诗经·伯兮》所写的“自伯之东,首如飞蓬。
岂无膏沐,谁适为容”。
及至梅开雪至,才又梳妆打扮,如期迎候远人归来。

这一想象之笔,更觉闺人情意之深挚热切,又暗暗道出游子愆期之自愧自责之心。
一笔映照双方,精力弥满。
孙竞称周紫芝的词“清丽婉曲”。
此词正体现了这一艺术风格。

该词以浅近平实的语言、曲折深婉的笔调,抒写了游子怀人思归的情怀。
词中将离索难眠的人的活动,放在江天云薄、风雪迷茫的浑阔背景上来写,以烘托和加 强离子的孤寂之感,又使人的活动置于一片空漾的广大背景映衬下,显得更为集 中、突出、鲜明。
不仅如此,词中正通过暮寒、晓寒的描写,以寒冷的客观环境烘托清冷的主观心境。

作者介绍

周紫芝(1082-1155),字小隐,号竹坡居士。宣城(今属安徽)人。少时家贫,勤学不辍,绍兴十二年(1142年)进士。历官枢密院编修,绍兴十七年(1147年)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。二十一年四月出京知兴国军(今湖北阳新县),为政简静,晚年隐居九江庐山。谀颂秦桧父子,为时论所嘲。约卒于绍兴末年。著有《太仓稊米集》、《竹坡诗话》、《竹坡词》。有子周畴。从李之仪、吕好问吕本中父子、葛立方游,往来甚密。

  • 周紫芝
  • 醉落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