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 

唐朝 · 李益

【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】
微风惊暮坐,临牖思悠哉。
开门复动竹,疑是故人来。
时滴枝上露,稍沾阶下苔。
何当一入幌,为拂绿琴埃。

译文

微风惊暮坐,临牖思悠哉。
傍晚独坐被微风的响声惊动,临窗冥想思绪悠然远飘天外。

开门复动竹,疑是故人来。
微风吹开院门又吹动了竹丛,让人怀疑是旧日的朋友到来。

时滴枝上露,稍沾阶下苔。
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因风滴落,渐渐润泽了阶下暗生的青苔。

何当一入幌,为拂绿琴埃。
风什么时候能掀开窗帘进屋,为我拭去绿琴上久积的尘埃。

注释

微风惊暮坐,临牖(yǒu)思悠哉。
临牖:靠近窗户。
牖,窗户。

开门复动竹,疑是故人来。
故人:旧交;老友。
《庄子·山木》:“夫子出于山,舍于故人之家。

时滴枝上露,稍沾阶下苔(tái)
沾:一作“沿”。
苔:苔藓。

何当一入幌(huǎng),为拂绿琴埃。
何当:犹何日,何时。
《玉台新咏·古绝句一》:“何当大刀头,破镜飞上天。
”幌:幔帐,窗帘。
“为拂”句:暗用俞伯牙、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。
绿琴,绿绮琴之省称,泛指琴。
南朝齐谢朓《曲池之水》诗:“鸟去能传响,见我绿琴中。

赏析

微风惊暮坐,临牖思悠哉。
开门复动竹,疑是故人来。
时滴枝上露,稍沾阶下苔。
何当一入幌,为拂绿琴埃。

诗题曰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》,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。
“望风怀想,能不依依”(李陵《答苏武书》)。
风,是古人常用来表示怀念、思恋的比兴之物,“时因北风,复惠德音”表现了对故友的怀念,“故马依北风,越鸟巢南枝”又为对故园的思恋。
又,风又常用以象征美好、高尚。
孟子云:“君子之德,风也。
”因风而思故人,借风以寄思情,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。
此诗亦然。
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,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,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。

诗从“望风怀想”生发出来,所以从微风骤至写起。
傍晚时分,诗人独坐室内,临窗冥想。
突然,一阵声响惊动了他,原来是微风吹来。
于是,诗人格外感到孤独寂寞,顿时激起对友情的渴念,盼望故人来到。
他谛听着微风悄悄吹开院门,轻轻吹动竹丛,行动自如,环境熟悉,好像真的是怀想中的故人来了。
然而,这毕竟是幻觉,“疑是”而已。
不觉时已入夜,微风掠过竹丛,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地滴落下来,那久无人迹的石阶下早已蔓生青苔,滴落的露水已渐渐润泽了苔色。
这是无比清幽静谧的境界,无比深沉的寂寞和思念。
可惜这风太小了,未能掀帘进屋来。
屋里久未弹奏的绿琴上,积尘如土。
诗人说:风啊,什么时候能为我拂掉琴上的尘埃呢?结句含蓄隽永,语意双关。
言外之意是:钟子期不在,伯牙也就没有弹琴的意绪。
什么时候,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屋,我当重理丝弦,一奏绿琴,以慰知音,那有多么好啊!“何当”二字,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,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,双关风与故人,结出寄思的主题。

全篇紧紧围绕“闻风”二字进行艺术构思。
前面写临风而思友、闻风而疑来。
“时滴”二句是流水对,风吹叶动,露滴沾苔,用意还是写风。
入幌拂埃,也是说风,是浪漫主义的遐想。
绿琴上积满尘埃,是由于寂寞无心绪之故,期望风来,拂去尘埃,重理丝弦,以寄思友之意。
诗中傍晚微风是实景,“疑是故人”属遐想;一实一虚,疑似恍惚;一主一辅,交织写来,绘声传神,引人入胜。
而于风著力写其“微”,于己极显其“惊”、“疑”,于故人则深寄之“悠思”。
因微而惊,因惊而思,因思而疑,因疑而似,因似而望,因望而怨,这一系列细微的内心感情活动,随风而起,随风递进,交相衬托,生动有致。
全诗构思巧妙,比喻维肖,描写细致。
可以说,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实际上并不在以情动人,而在以巧取胜,以才华令人赏叹。
全诗共用了九个动词,或直接写风的动,或因风而动,如:惊、思、开、动、疑、滴、沾、入、拂。
但又都是以“寄(思)”为暗线的,如影之随形,紧紧相连。
这正是诗人的匠心所在,也是此诗有极大的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
作者介绍

李益 李益(748─827?),字君虞,陇西姑臧(今甘肃武威)人。八岁时,逢安史之乱,西北地区常受到外族侵扰,李益离开家乡。唐代宗大历四年(769)中进士,历任象郑县尉等职位低下的小官。其后弃官而去,游燕、赵间,在藩镇帐下任幕僚十八年,长期征战南北,经过多次战争,所以他对边塞的军旅生活非常熟悉,写了不少描写边塞风光、讴歌战士慷慨激昂为国捐躯的诗歌。在艺术上能够吸收乐府民歌的特点,节奏和谐,语言优美精炼。

  • 李益